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網評:“兜底服務窗口”體現服務的溫度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丁慎毅
據8月12日潮新聞報導,浙江杭州高溫持續多日,錢塘區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大廳里人頭攢動。這里有個“兜底服務窗口”,針對企業、群眾辦事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通過部門溝通協商研判,幫助企業和群眾疏通辦事梗阻、找到解決途徑,讓“難辦的事”辦得了、“辦不成的事”辦得成。
此前,多地推出“辦不成事”窗口,被輿論點贊。而在後續運行過程中,其中一些窗口雖接待了辦不成事的群眾,卻依然束手無策,淪為吐槽窗口、記錄窗口、投訴窗口。這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部門權力受限、有些事項難以單獨辦成的困難。
上述“兜底服務窗口”,可謂“辦不成事”窗口的升級版,其出台分級處置的“135”機制格外亮眼——簡易問題現場辦,1個工作日內答覆;複雜問題“局長辦”,3個工作日內答覆;疑難問題研討辦,5個工作日內答覆,涉及跨部門或區域的難題,通過“區長直通車”和分管的副區長及區長一起研判。這一機制是“兜底服務窗口”破解“一件事”到“一類事”的蛻變,是在努力探索和尋找解決疑難問題的長效機制。去年以來,錢塘區的“兜底服務窗口”事項實現100%按時辦結,共解決各類難題120餘個,目前這一窗口已在全省全面推廣。
將政務服務從以部門權限為主的辦事視角,轉向以群眾需求為主的服務視角,這是“兜底服務窗口”值得其他地方參考借鑒的經驗。面對群眾、企業迫切需要辦理的事項,少作“能不能辦”的技術判斷,多作“應不應辦”的價值判斷,用心用情用綉花功夫,不但可以把每件事辦成,而且能做到不留後遺症。即使遇到不合規的情況,也聯繫相關部門為群眾和企業講清楚,幫其尋找補救辦法,從而實現真正的兜底,更好踐行“辦結不是把事情辦了,而是讓百姓真正滿意”的理念。
當然,讓“兜底服務窗口”能徹底兜底,離不開科技賦能、數據共享。錢塘區“兜底服務窗口”的成功就與浙江建成統一的公共數據平台、以統一技術標準降低部門間數據共享複雜度不無關係,而“浙里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一政務服務APP上線10年依然改革不停、升級不斷,堅持從群眾和企業體驗出發謀劃改革發力點,努力讓各項改革改到群眾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