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顧祖華:“台獨”史觀的核心內容和目標
http://www.CRNTT.com   2024-08-28 00:41:38


 
  2、與歷次社會運動結合,推動“台獨”壯大。由於國民黨當局實行獨裁統治,導致島內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黨外運動”,最終釀成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美麗島事件”為民進黨的成立進行了人才、組織及理論上的準備,也成為“本省人”與“外省人”政治上的分野,為“台獨”史觀走上政黨政治舞台鋪平了道路。1990年3月,台灣發生“野百合”運動,民進黨立即組織民眾到場聲援。“野百合”學生提出的“四大訴求”,既有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一面,也暗合了“台獨”史觀的“台灣敘事”。最後,李登輝借助“野百合”鬥敗了國民黨的“非主流派”,並召開“國是會議”決定1996年5月直選“總統”。而民進黨則吸收了“野百合”的主要骨幹,力量進一步增強,為陳水扁參選台北市長,進而在2000年直攻地區領導人打下了基礎。2014年,台灣爆發“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台獨”主張上升為“反中抗中”運動。此後,“台獨”主張在島內政治中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3、四年一次的地區領導人選舉推助了“台獨”史觀的發展。1996年,台灣進行第一次所謂的“全民直選”,當了八年“總統”的李登輝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由代表“全中國”的“國大代表”選舉領導人到由台灣島內民眾直接選舉產生領導人,這個產生領導人方式的改變,有著深刻的政治意含。賴清德在520講話中說,1996年的今天,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宣誓就職,向國際社會傳達,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還有台灣政治人物把1996年“台灣人投票選台灣人的總統”稱為“九六共識”,認為“台灣人選台灣人的總統”是台灣“主權獨立”的象徵,台灣人的每一次投票,就是在行使一次權力,就是一次“台獨”史觀的實踐。

  4、“去中國化”把“中國”塑造成了“台灣”的敵人。“去中國化”是“台獨”史觀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台獨”運動的必然手段和方法。“台獨”運動過程中,特別是民進黨執政後,不僅從歷史政治上“去中國化”,而且在文化、社會、法律層面把中國“敵人化”。近年來島內發生的“去蔣”、“去鄭成功”、“去孔”,都是為了按照“台獨”史觀,虛構“台灣歷史敘事”,推導出“台灣民族”的需要。2021年,民進黨當局主導拍攝了一部電影《卡斯羅》,把台灣少數民族描寫成與外國直接簽署條約的主體,暗指台灣少數民族獨立於清朝的統治。今年年初,又編排了一部美化荷蘭殖民侵略,打造“台獨”史觀的戶外大型“歌仔音樂劇”《1624》。更令人警惕的是,由“台獨”分子曹興誠出資打造的《零日行動》十集連續劇即將上演,該劇描述的是大陸攻台前一周島內的慘景,直接把大陸塑造成台灣的“敵人”,是台灣的“侵略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