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保護成效,還在生物多樣性上有所展現。若爾蓋縣副縣長楊勇告訴記者:“若爾蓋濕地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從9種增加到1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從25種增加到46種。保護區內的主要保護對象黑頸鶴也從1999年的407只增加到1100餘只,全縣甚至達到2000多只。”
“日幹喬濕地內監測到的野生動物從10多種增加到20餘種。在全國都非常罕見的黑鸛,濕地修復後也頻頻出現呢!”依雲卓瑪說。
綠色轉型,蹚出高質量發展新路
退牧還濕是否會影響牧民的生產生活?如何讓當地百姓在綠色發展中受益?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阿壩州蹚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阿壩縣青稞現代農業園區附近,一座高原上的科技小院不一般。依托這個科技小院,四川農業大學青稞研究團隊為建設更高水平的“高原糧倉”提供科技支撐——成功試種青海黑青稞、“藏青2000”等新品種17個,推廣應用條播、生物防治病蟲草害等新技術4項,黑青稞畝產量、產值逐年提升。
以青稞產業園示範引領特色生態農業發展,讓園區周邊8個鄉鎮的4萬多名群眾嘗到了“甜頭”——促進了農牧民群眾轉產轉業、增收致富,推進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生態保護的常態化,還拓寬了當地群眾的增收渠道,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