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自大陸福建省方面先後宣布恢復向閩籍居民辦理前往馬祖、金門旅遊簽注之後,金門縣和“連江縣”政府及觀光業者都極為振奮,摩拳擦掌,做足準備工作迎接大陸遊客,以祈望能夠幫助當地振興已經因為疫情而凋零了的經濟。金門縣和“連江縣”政府還與當地觀光業者開會,研討提高接待陸客的旅遊品質,分別從旅客入境、出境、脫隊、意外受傷、犯罪嫌疑、傷病就醫、離團、行程變更、緊急事故與其他情事發生時須進行通報等方方面面進行認真細緻的研究及準備,並安排合法的交通運輸工具、住宿、餐廳、購物點及免稅店,由佩帶執業證的華語導遊人員接待。但是,如此“大陣仗”的“迎客”準備功夫,卻只得那幾百人入境旅遊,即使是在“十一”黃金周,分別衹有不到二百人前往金門、馬祖,平均每天分別衹有二十多人,這讓金門、馬祖觀光業者頗為失望及失落。
而在疫情之前,大陸旅客到金門旅遊人數每年都有幾十萬人次,最高峰是在二零一八年,曾達到七十四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金額高達新台幣一百一十一億,這對衹有十萬人口的金門來說,無疑是一份龐大的經濟收益。大陸遊客到馬祖觀光的人數雖然遜於金門,但由於馬祖的人口及經濟規模都小於金門,因而也讓馬祖的經濟及居民收益不淺。
為何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反差?看來客觀和主觀因素都有。在客觀原因方面,恢復金馬遊只限於福建省居民,從宣布恢復金門遊到“十一”黃金周的時間較為短速,及在國慶期間不太樂意到不慶祝“十一”的地方旅遊等。但相比起來,恐怕是出於台灣當局“抗中保台”思維下的簽發“金馬證”嚴苛“卡關”的主觀因素為主。
實際上,在過去,大陸居民前往金門、馬祖觀光,只要能夠獲得大陸公安出入境機構簽發的《大陸居民往來台灣地區通行證》,在到金門、馬祖旅遊時,就可以在廈門、五通、石井的“小三通”碼頭購票,乘船前往金門、馬祖,抵埠後在當地辦落地簽證,手續簡單,要來就來,而且毫無心理負擔。而且在到了金門、馬祖之後,還可以輾轉到台灣本島旅遊。
而現在台灣當局卻收緊入境政策,撤銷落地簽,大陸遊客必須經過旅行社申辦“金馬證”,而且還需經過移民署、陸委會、“安全局”的聯合審批,就像港澳居民現時申請“入台證”那樣,對於擔任大陸地區政治公職者,往往是拒簽。即使是獲得批出“金馬證”,也不能轉到台灣本島旅遊。
這就是在陸委會昨日發布的數據中,有“申請自由行有四百四十六人,實際入境二百二十八人”,“申請自由行有五百零九人,實際入境一百二十六人”表述的奧妙所在。已經申請但未能“入境”的那幾百人,就大多數是被台灣當局拒絕簽發“金馬證”的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