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上診療亂象如何“對症下藥”
http://www.CRNTT.com   2024-10-22 13:22:15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據工人日報報導,上網查詢病因、網絡問診,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互聯網問診方便了患者,但仍存在一些隱患。業內人士認為,應細化平台主體責任,以及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批機關、執業登記機關監督和管理責任。

  “吃了一個月的藥,竟白吃了。”今年5月,43歲的張凱腿部出現紅點,伴隨輕度瘙癢,他在某醫療平台花19.9元掛了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王曉莉的號,並開了一些藥物,但吃藥一段時間後症狀仍不見緩解,張凱又到當地一家皮膚病專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毛周角化病,與之前被診斷的皮膚過敏完全不同。

  事後,張凱再次聯繫王曉莉醫生,但未聯繫上,致電其註冊醫院,卻被告知該醫生已經離職5年時間。“互聯網醫療平台的醫生是真實的嗎?讓這些醫生看病,出了問題誰擔責?”張凱疑惑道。

  隨著互聯網醫療發展,上網查詢病因、網絡問診,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互聯網問診的出現方便了患者,但仍存在一些隱患。例如,平台醫生信息錯誤,甚至虛假,資質難以認定;部分平台沒有處方、病歷、檢查報告,醫生就能直接開藥;“網紅醫生”帶貨保健品等。

  僅憑模糊照片就能作診斷

  張凱從醫院皮膚科醫生處瞭解到,正規醫院的醫生,即便面診,也要經過化驗、檢查等流程才能診斷病情。但他問診的某互聯網醫療平台,醫生僅憑一張模糊照片就作出診斷,並開了藥,這讓張凱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近半年,張凱多次致電該平台,要求提供王曉莉醫生的真實信息,賠償損失。平台卻表示,由於醫師信息更新不及時導致失誤,平台已經處理,目前,該醫生已停診。因張凱不能提供誤診報告等造成人身傷害的證據,平台無法賠償。

  張凱的遭遇並非個案,記者在某投訴平台搜索發現,關於互聯網問診的投訴不在少數,其中從業資格相關的占大多數。

  還有網友投訴表示,他在某醫療平台搜索呼吸內科醫生問診,平台隨機安排了二線城市中心醫院一位姓戴的醫生。根據介紹,該醫生擅長診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重症肺炎,以及現代感染性疾病抗菌藥物應用。但是,醫院官網顯示,該醫生卻是一名內分泌科醫生。

  該網友將此事投訴到醫院,工作人員卻表示,該醫生在網上的接診行為與醫院無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