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的“綠色之變”,也印證著樸素的哲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隨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的動力愈發澎湃。
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推動“山上生態做減法,山下產業做加法”。如今,環山文旅康養產業、特色民宿群等一批生態產業項目加快實施,縉雲山周邊的群眾吃上了可口的“生態飯”。
四川宜賓,嘉陵江畔,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閉造紙小作坊、關停江邊挖沙場……告別“化工圍江、污染繞城”的困境,宜賓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重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秀麗景色,多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增。
新疆阿勒泰,隨著《我的阿勒泰》熱播,阿勒泰的秀美景致被越來越多人看見,蘊藏在山川大河中的鬆弛治愈感引來遊客量激增。
在廣西,2023年舉辦的首屆世界林木業大會上,綠色環保產業鏈招商項目到位資金1129億元,新簽項目347個,投資總額近3000億元,生態“含綠量”正助力提升當地發展“含金量”。
把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致富的綠色產業,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勝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西部正愈發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綠色之路越走越寬,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西部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已成為西部產業的新名片。
在陝西,近三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量保持年均160%的爆發式增長態勢,年產量居全國前列;在四川,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初見雛形,“鋰電之都”的未來輪廓愈加清晰;在寧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裝機突破3600萬千瓦,新能源人均裝機達到5千瓦……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西部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大美西部,正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