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秘魯同為太陽文化的發源地,都孕育了太陽崇拜與太陽神的傳說。在中國的傳統神話中,羲和、東君、太陽星君、金烏等神靈象徵著太陽,三千年前的古蜀金沙遺址曾出土了象徵太陽神鳥的精美金飾。而在秘魯的古印加文明中,太陽神印蒂被奉為印加人的祖先,是創世神維拉科查之子,更是整個印加帝國的守護神。古蜀與印加,雖相隔萬裡,卻因太陽崇拜這一共同的精神信仰而聯結在一起。
印加人通過觀察天體尤其是太陽和月亮,制定了用來測量時間的印加歷法:太陽歷和月亮歷。其中,太陽歷以太陽運行周期為基礎,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30天(3周每周10天),每年另加5天,共365天。印加人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變化確定季節更替,安排農事活動。他們在庫斯科城周圍設有十二根稱為“蘇坎卡”的柱子,按每個月的太陽升起和落下的位置排列,用以宣布節日以及農作物播種和收穫的時節。這種歷法不僅反映了印加人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也展現了太陽在印加社會、農業和宗教活動中的核心地位。
在印加文明中,太陽神的祭典成為一年一度的盛大慶典。印加人將每年六月的冬至日定為太陽節,象徵著太陽神的“重生”。這一天,人們虔誠祈禱太陽的歸來,祈願來年五穀豐登,並迎接新年度的輪回。
彼時,印加帝國的版圖廣布於整個安第斯山脈,太陽節因此也成為安第斯地區眾多民族的共同節日。印加時期,節慶活動通常持續半個月,所有居民齊聚華卡伊帕塔廣場(現今的庫斯科武器廣場),在那里舉行聲勢浩大的慶典。來自各地的部族首領身著華麗服裝,佩戴彩色羽毛、金銀冠飾、耳環耳盤、項鏈披肩等裝飾,一同品嘗奇恰酒。之後,所有人前往科里坎查太陽神廟敬拜太陽神,再返回廣場舉行祭拜儀式。一路鑼鼓聲震天動地,人們載歌載舞。抵達廣場後,人們在祭司的指引下獻上美食佳肴和神獸等祭品,表達對太陽神的崇拜與敬仰。
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後,太陽節被視作異教崇拜被迫中斷了數百年,但許多印加習俗在偏遠山區得以保存,民間仍以各種形式延續著對太陽神的祭拜。直到20世紀,隨著秘魯文化復興運動的興起,在政府的推動下,為了保留當地文化傳統並促進旅遊業發展,庫斯科的太陽節慶典得以重啟。不過,為了凸顯文化特色,突出其觀賞性,政府對節慶的形式和路徑進行了一些調整。如今,每年六月太陽節時,世界各地遊客紛至沓來,表演者列隊從庫斯科的科里坎查太陽神殿出發,途經象徵歷史輝煌的武器廣場,最終抵達遠郊的薩克塞華曼衛城。隊伍前方是代表太陽之子的薩帕·印卡和他的皇後科婭,二者並行,象徵太陽與月亮、男性與女性的平衡。緊隨其後的是印加的高級祭司團,負責主持儀式並向太陽神獻祭。祭司團後是印加貴族和皇室的代表,貴族的列隊強調了印加帝國社會等級制度的重要性,他們穿著象徵權力的精美服裝,也展示了帝國的富庶和文化精髓。此外,隊列中還有戰士、農民、工匠和男女舞者,亦有精心挑選出來的“太陽貞女”,她們穿著潔白或彩色的傳統服飾,象徵著純潔和對太陽神印蒂的忠誠,手持鮮花、穀物或其他象徵豐收的物品,表達對大地母親帕查瑪瑪的感恩與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