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某網站2009年1月刊登的一篇名為《超視距雷達與反艦彈道導彈》的文章稱:反艦彈道導彈系統打擊航母的第一步便是偵察衛星用雷達確認目標並不間斷地提供發射反艦彈道導彈的方位數據。
海上的航母一直處在運動之中,反艦彈道導彈在進行射擊諸元裝定時,只能將瞄准點選在航母活動範圍內的某一確定點上。待導彈到達目標區域上空後,再依賴導彈自帶的末制導系統尋找目標。
導彈的末制導導引頭的探測距離一般為20~60公里。反艦彈道導彈能否將彈頭送到距航母60公里以內甚至更近的區域,成為攻擊航母的關鍵。
以SS-NX-13為例,假設導彈飛行速度4馬赫,那麼導彈抵達1100公里最大射程處的時間約13分鐘;再假設航母以30節的速度航行,在這段時間內的航行距離為13公里左右。
相比反艦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航母的這段航行距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理論上只要偵察系統一發現目標就立刻發射導彈,那麼導彈就完全有可能擊中航母。
可現實並非如此。畢竟從偵察衛星發現目標到反艦彈道導彈發射需要時間,這些時間加起來比導彈從發射到飛抵目標區的時間要長得多。
同時,要將彈頭送到距航母有效末端制導範圍內,反艦彈道導彈必須具有中段彈道修正能力,並根據航母的運動情況,調整飛行彈道,使彈頭更靠近攻擊目標。為了實現此目標,SS-NX-13在研製過程中採用了全程慣性制導,在末段飛行時使用雷達導引頭對目標進行自動尋的。
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