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跟隨機務兵一起細看殲10戰機(組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05 09:24:20


工作間隙,王海山與戰友互相交流。
  中評社北京3月5日電/中國空軍網報道,“王海山和飛機之間有種默契,機務兵的特點在他身上更明顯!”2月中旬,記者在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採訪時,有官兵這樣評價這名入伍17年的機務老兵。帶著疑問,記者來到外場一探究竟。

  初春的華北大地寒風刺骨,呵氣成冰。機棚內,幾名機務官兵圍在飛機尾部排故,中等個頭、皮膚黝黑、身材消瘦的王海山在其中毫不起眼。只見他俯身抱起地上的機件,小心翼翼地檢查著,機件上的油蹭到了衣服上,他渾然不覺。對准、裝配、固定,機件安裝後系統顯示一切正常,王海山直了直腰、跺了跺腳,凍得發紫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這一刻,從王海山身上,記者陡然領悟到了機務兵的職業魅力。

  2002年6月,王海山從空軍某航空學院畢業,來到了北空某訓練基地,成為一名機械師。看著呼嘯升空的戰鷹,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機務工作責任重大,既然攬了‘瓷器活’,手中就要有‘金剛鑽’。”他給自己定下規定,每天比別人早起半小時,晚睡一小時,擠時間學習,周末也不例外。

  沒想到這個規定一堅持就是近十年。當初,他對照機務維護操作規程,從飛機的構造、氣路、油路到動力布局、發動機工作原理,逐個學習摸索。不到半年,就完成了某型飛機的理論改裝和外場帶教,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第一個通過實際操作考試,成為同批學員里第一個放單的機械師。

  “肯鑽研、能吃苦,是幹機務的料!”王海山的韌性讓人對機務兵有了更為具體的理解。飛機換裝,他們就得從頭學起,要想勝任崗位就得不斷學習。2009年5月,王海山調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由副廠長改為機械師。一切從零開始,他像個新兵一樣,虛心向帶教師傅和身邊的同志請教,有時機械員的活他也攬下來,別的機組有故障他也能“摻和”,為的就是多學一點。僅僅兩個多月,王海山便掌握了表演隊殲-7GB和殲教-7A兩種機型的保障方法。

  十餘年的保障經歷,學習鑽研已經融入王海山的骨子里,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排除一次故障,他都把現象、分析過程、處理意見記在自己的《故障分析筆記》里;他撰寫的《多發性危險性故障預防措施》等數篇故障研討論文在軍內外多部雜誌學刊發表,一些經驗和排故方法不僅被部隊推廣,還被質控室編入故障查詢系統,成為飛機維護、維修的“百科全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