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認為,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能夠迅速恢復的說法值得懷疑。得出這個結論很簡單:假設向亞太轉移重心的戰略依然奏效,美國海軍會把60%艦艇分配給太平洋艦隊,那麼到2025年左右,美國海軍將會部署25艘或26艘潛艇,對峙60艘解放軍海軍柴電或核攻擊潛艇。不過,即便是這個預測數字都是對水下平衡的樂觀估計,因為這種結論以華盛頓會把部署在亞太地區的潛艇全部集中在東亞的假設條件為前提,而這樣做就忽視了大片海域,如印度洋和東太平洋。在數字上的差距有可能會持續拉大。
至於有關美國攻擊型核潛艇是無所不能的說法,文章指出,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正確的,也可以說是錯誤的。除非美國核潛艇必須進入中國武器射程範圍內,美國核潛艇就是無敵的。不過,美國核潛艇必須進入中國武器系統的打擊範圍。美國海軍潛艇依靠魚雷攻擊敵軍艦船。這就意味著美國核潛艇與其獵物之間的距離必須在約10海裡以內。以假想潛艇位置為圓心副一個直徑為20英里的圓圈,就會發現每艘潛艇覆蓋的海域並沒有多大。美國核潛艇的確能夠發射巡航導彈,但其“戰斧”導彈設計用於攻擊岸上目標,而不是敵軍水面艦艇。
相比之下,文章指出,中國潛艇不僅武裝有魚雷,還武裝有反艦巡航導彈——能夠打擊距離潛艇數十英里遠的水面艦艇。而且,雖然北京潛艇質量較劣,但卻勝在數量更多,而且整個潛艇艦隊都集結在中國海域及西太平洋,而美國潛艇則分散在七大洋——即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極洋。因此,文章得出結論稱,與一個只能發揮部分實力的競爭對手相比,能夠發揮全部實力的一方明顯存在優勢。而就中美而言,優勢的一方是中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應該忽視地緣政治因素,在潛艇戰——或任何其他戰鬥領域——方面存在必勝心理。中國是一個擁有強大實力的強大的競爭對手。
文章指出,中國有打贏戰爭的方式。克勞塞維茨列出了可以在戰爭中獲勝的三種方式。其中包括:粉碎敵人,將之淘汰出局,再聆聽敵方婦孺慟哭!其他兩種方法都適用於和平時期的戰略競爭。它們包括與競爭對手玩“智力遊戲”。北京擅長智力遊戲。如果好鬥的舉動能夠讓敵對者氣餒——比如說在特定地方和特定時間,進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力展示——那麼弱勢的一方就能夠不戰而勝。或者,弱勢的一方能夠把敵方勝利的代價提高對其不願意付出的程度——通過威脅重創敵人,或其他方式削弱敵方資源——就能夠利用成本/效益邏輯迫使敵對者放手。利用兩種辦法,都能夠達到以弱勝強的目標。歷史上,中國曾多次以弱勝強。其無需以測試武器來證明其戰力。而且,中國有更多的選擇,在戰爭中獲得成功的機率要比羅斯教授所認為的高的多。美國應該以應有的態度監督中國軍事及其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