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白艦隊”一樣,“大綠艦隊”也折射出美國以武力奪取優勢的霸權思維。美國海軍打造“大綠艦隊”,就是為了在北極爭奪戰中占據先機,利用航母充當“海上移動基地”,維持在北極的長期軍事存在。如同美國在許多領域的政策一樣,“大綠艦隊”計劃是一個從美國自身利益出發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狹隘性和爭議性。
隨著全球變暖和科學探索的深入,長期人跡罕至的北極以其巨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潛力,正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北極航道之外,這一地區也蘊藏著足以影響未來世界能源格局乃至經濟力量對比的資源。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一份評估報告指出,北極圈內未完全探明、可用現有技術開發的石油儲量約達900億桶,未完全探明而可獲取的天然氣儲量約為47萬億立方米。隨著北冰洋各沿岸國對北極開發權的角逐日趨白熱化,北極地區軍事化的趨勢不斷加速。
北極問題固然涉及地緣、商貿、能源和軍事等領域的角逐,但北極的環境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因而不應交給一國“包辦”。美國從一貫的強權心態出發,“先下手為強”,將對國際社會有關北極的合作與和平開發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美國吹噓“大綠艦隊”使用核動力和新型燃料,但國際環保組織仍然擔心,核動力艦艇將造成放射性污染,潛艇和戰艦的聲呐也將威脅海底生物,使用混合燃料的常規艦艇和飛機也會排放大量的碳、加劇溫室效應,加之人類活動的增多,將對北極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更為重要的是,“大綠艦隊”的部署勢必刺激相關國家跟進部署軍事力量予以反制,加劇這一地區本已嚴重的軍事化趨勢。美國海軍需要考慮的,不僅是自身在北極的部署,還有自身行動引發的後果。如果不能秉持合作的精神與相關國家展開互動,北極地區的軍事競賽將不斷升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