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願意或不明智並不意味著就不會發生。有時,戰爭就是在雙方領導人都不願意的情況下發生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希臘並不願意與斯巴達開戰;德皇威廉二世並不想將英國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斯大林一開始也不希望朝鮮半島發生戰爭。但一些事件的發生往往會限制領導人的選擇,迫使他們作出具有戰爭風險的決策,尤其一旦軍事機器動員起來,誤解、誤判和錯綜複雜的環境就很有可能導致戰爭的意外爆發。
為了對中美之間是否會爆發戰爭進行預測,阿利森借鑒了加拿大著名國際安全問題學者沃特·多恩的“衝突之火”理論。該理論認為,許多戰爭的意外爆發與火災的發生類似,因此可以參照火災發生的原因對戰爭的意外爆發進行分析。首先,發現原木。原木是戰爭的背景條件或結構性原因。對於中美關係來說,“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可能引發戰爭的最為核心的背景條件。“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含意是崛起中的大國必然要挑戰霸權國,這樣,戰爭大多會變得不可避免。
在過去500年中,崛起國一共對霸權國發起了16次挑戰,其中12次以戰爭了結。其次,找到引火物。引火物是幫助原木燃燒的點火木材,就好比是戰爭爆發的升級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引火物可以用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爭迷霧”來比喻。因信息缺乏且真假難辨導致的“戰爭迷霧”足以導致指揮官或領導人作出激進的決策。最後,點燃火柴。火柴是促使一方或多方訴諸戰爭的意外事件。當前,對於中美關係來說,在已有原木和引火物的作用下,南海、台海、東海正是火柴可能被點燃的危險海域。在阿利森繪制的中美三個戰爭腳本中,南海大戰起源於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中國海警船的意外碰撞;台海大戰起源於“台獨分子”的挑釁和美國軍艦“冒險”進入台灣海峽;東海大戰則起源於日本右翼分子強登釣魚島的鬧劇和美國的“被迫”插手。總之,一個小小的“火花”就足以在中美之間燃起熊熊“大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