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院士:中國軍用航發落後國外一代甚至更多
http://www.CRNTT.com   2017-09-29 09:50:45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5月5日,國產C919客機在上海浦東機場成功首飛,國人振奮。

  從支線飛機翔鳳(ARJ21)到首飛的單通道C919,再到中俄聯合設計的寬體飛機,中國自己的大飛機正沿著既定的發展路線步步推進。然而,與國外相比,國產大飛機依然落後。如何縮短差距,甚至能否“彎道超車”成為疑問,尤其是作為“心臟”的發動機,在技術積累上,中國更加薄弱。

  我國第一台大飛機發動機何時誕生?在商業上能否具備全球競爭力?不久前,在求是西湖學會工程分會舉辦的一場討論中,基礎研究領域和企業界的頂尖專家坐在一起,試圖向公眾解答這些疑問。

  存在一代甚至更大的中外差距

  “現在(飛機)載著幾百人飛來飛去,要說什麼是人間奇跡,這就是了。我自己研究空氣動力學,想到這個還是很激動的。”談起C919,清華大學教授符鬆說,能上天已經值得驕傲,對中國的大飛機研製,還是要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而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相對空客、波音的競爭機型,符鬆說,首飛的C919已經有一些創新,比如減少了5%的空氣阻力。

  從整個流程來說,首飛只是第一步,之後,C919還需進行一系列試飛。在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不斷改進和驗證後,才可最終交付使用——按照預想,應在三年之後。最終交付的C919會達到一個怎樣的水平?今年6月加入商飛北京研究中心的楊志剛說,如果和現在最好的空客320和波音737相比,能在一個數量級的話,“就是非常非常好,這也是一個務實的評價。”

  不過,大飛機的“心臟”——發動機的製造乃至量產還很難短期實現。在首飛中,C919搭載的發動機LEAP—X,由CFM國際公司研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