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改革為何失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09 10:39:18  


  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改革,在某些領域和某個階段取得了一些進展,一些改革政策及措施得到了實現。但從整個改革過程看,進行得並不順利。不少情況下改革處於“空轉”狀態。改革最後以失敗告終,並在這個時期發生劇變,蘇共垮台,蘇聯解體。

  《經濟觀察報》報道,有關戈爾巴喬夫時期改革失敗的原因與對蘇東劇變的關係問題,至今仍是普遍關注並有不同看法的問題。

  失敗的客觀因素——阻礙機制對改革的影響日益增大

  阻礙機制(припяствиемеханизма)是在斯大林體制模式下長期成長起來的、在各個領域讓人感受到的、實實在在存在的種種阻力,已經形成一種十分頑固的機制。

  由於在斯大林逝世後的歷次改革並沒有對斯大林體制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觸動,因此,這一機制雖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產生影響,但並不突出。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進行根本性體制改革時,情況就不同了,阻礙機制對改革所體現的阻力開始強化並發展到政治衝突的地步。

  改革剛開始時,“黨領導層的大多數持正統觀點的人,總的來說是承認有必要進行局部改革的”。這是因為,這些人在那時認為,“這些變革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單一的權力、單一的所有制和單一的意識形態。”而當改革深化時,特別是從準備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起,這些人意識到改革的觀念發生了大的改革,與此同時,他們對改革的“抵制也加強了,這種抵制馬上顯露了自己的布爾什維主義本性,即不能容忍異己思維。”

  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1987年)首次提出了“阻礙機制”,從會議的報告來看,阻礙機制是指過去長時期內在理論、意識形態、政治、經濟、組織等各個方面形成的一種阻礙社會前進的機制。後來,他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他指出,30至40年代形成的管理體制,越來越不起作用,相反,阻礙作用不斷增長。這一機制在政治方面,表現出這樣一個奇怪現象:有教養的、有才幹的、忠於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不能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所提供的可能性,不能利用其實際參加管理國家事物的權利。經濟中的阻礙機制及其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切後果,導致了社會結構的官僚主義化和各級官僚階層的“不斷繁衍”,這些官僚階層在整個國家、行政乃至社會生活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