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關注:兩岸學者座談,共憂青年出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10 00:23:20


京台學者共研會與會人員合影(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徐夢溪)京台學者共研會昨日在京舉行,研討會邀請到32位來自台灣和北京的專家學者,以“兩岸關係与青年的未來”為主題探討新時期如何優化台灣青年成長環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台灣“統獨”對立影響青年發展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表示,台灣去中國化教育對青年影響非常大,也讓兩岸青年人在認知上出現衝突和分離,因此兩岸青年人的交往也面臨很大挑戰。未來兩岸需要在創業方面合作,原因在於青年人對成長也有訴求,需要市場。她相信市場和人才的合作是有空間的。同時,兩岸要推進文化交流。台灣在公民教育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有很大優勢,大陆也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兩岸在文化上有共同認知,因此可以更多地展開交流。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副教授陳晖淵表示,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有相同點,他們對於過去的經驗和大人的諄諄教誨不感興趣。在全球化浪潮中,很多年輕人失去工作,受到傷害,於是社會中的年輕人分成兩極。這種背景下,台灣年輕人與其他年輕人相比,不同點在於全球化情況下,會產生在地化的感覺,易受到企圖性誘導。他最後強調,不要把“天然獨”當做台灣年輕人的天然的象徵,他們實際上是“天然台”。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楊泰順表示,“統獨”的對立已經腐壞了台灣過去創造經濟奇跡的基礎。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在生活倫理和價值傳承上都已經失根,他們學習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依賴同儕的傳播,這就造成傳統價值的弱化,再加上台灣“統獨”的對立,年輕人們开始懷疑父輩們的價值是否還需要傳承。

  楊泰順還提到,有些觀察者比較90年代初期的野百合学运和太陽花學運,認為在野百合时成長的世代比較有理想,他們追求的是跨越時代的目標,太陽花學運的理想性與野百合不能相比。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周志傑提出三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何型塑台灣青年的兩岸觀,避免被任何政治勢力和媒體妖魔化?兩岸青年如何型塑共同分享的經歷?如何看待台灣青年的小確幸觀?他表示,悲觀中還是有樂觀,台灣青年是務實主義者也是和平主義者,大陸可以放棄台灣的政客但不能放棄台灣的年輕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