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春新:從“三元經濟”看香港如何啟帆遠航
http://www.CRNTT.com   2021-05-05 09:53:32


 

  第二元是方興未艾的金融部門。得益於自身的獨特優勢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香港金融業可謂一枝獨秀,獨力支撐著本地經濟增長。雖然目前香港正陷入經濟衰退,但金融市場依然欣欣向榮,年初恒生指數再破三萬點,大年初五還開出12年來最強紅盤,銀行業存貸款也創歷史最高紀錄。這一相反走勢,不僅受益於歐美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也折射出“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全球經濟反差,更讓人們看到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的獨特優勢、面對的歷史機遇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國民核算角度看,本世紀以來香港金融業創造的增加值,年均實質增長6.8%,比GDP增速高出一倍,佔GDP比重從2000年的12.8%,大幅提高到2019年的21.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三成。在過去五年,香港整體經濟幾乎停滯不前,但金融業年均升幅仍達4.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超過100%,是香港經濟唯一的核心引擎。

  當然,一個金融中心的實際功能和作用,並非上述國民核算數字所能全部涵蓋的。香港金融中心帶動的投融資規模,在亞太區名列前茅,且增長十分迅速,銀行體系的總存款,從本世紀初的3.22萬億港元,增至去年底的14.51萬億港元,20年間猛增3.5倍;銀行體系的總貸款,也從2.76萬億港元增至10.5萬億港元,20年勁升2.8倍。資本市場更是一騎絶塵,今年2月底港股總市值高達6.7萬億美元,穩居全球前五位;過去十年港股IPO金額,有七年進入全球三甲,為中國內地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香港金融業基本上可以脫離本地傳統經濟活動而獨立運作。一大標誌是在香港股市中,中資上市公司的市值和成交量均佔到八成以上,香港股市主要反映內地經濟表現,而不再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另一個標誌是香港銀行體系總貸款中,有45%與內地企業有關;佔本地貸款超過四成的房地產相關貸款,則主要受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也是去年以來香港經濟深陷衰退、金融市場卻相對平穩的原因所在。

  第三元是滯漲模式下的房地產部門。包括實體經濟和虛擬泡沫兩種屬性,以虛擬泡沫為主。從聯合國SNA的角度看,實體經濟的房地產---包括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建築和房屋消費服務等,才能真正帶來經濟增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每年建屋量高達8-9萬個單位,帶動房地產部門快速發展。到本世紀初,香港房地產部門提供的增加值佔GDP比重曾高達28%,後來隨著房屋供應量的急劇減少,房地產對香港經濟的實質貢獻也大幅下降,目前佔GDP比重已低於兩成。香港經濟欲振難興,實與此有關。

  與此同時,呈現為虛擬經濟部份的地產市值,卻是房地產增加值的三倍以上,因為香港住宅價格自2003年見底後,已經上升超過17年之久。目前私人住宅價格比SARS最底點猛升5.5倍,累積的地產市值相當於香港十年的GDP總量,超過勞動報酬或營業盈餘。由房地產部門帶動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和正負面財富效應,長期影響並主導著香港的主要經濟活動,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根源。

  上述可見,在香港“三元經濟”中,傳統部門已無法擔當促進經濟成長的重任,只有創新及科技產業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扭轉頹勢。金融和房地產部門都可以不依靠本地經濟支撐而獨立運作,但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絶不相同:以虛擬經濟為主體的香港房地產模式,雖能給企業、個人投資乃至財政收入帶來暫時的好處,但它不是理想的資本主義形態,不僅無法改善居住條件及縮小貧富差距,而且早已成為經濟增長的負累(按聯合國SNA標準計算,本世紀以來香港房地產部門平均每年拉低GDP至少1個百分點),還埋下了引發金融危機的種子,轉變發展模式才有出路;只有金融業才是香港最有前景的一元,在支撐本港經濟增長之餘,還可進一步提升至世界級水平,在國家打造金融強國中做出更大貢獻。

  換句話說,香港“三元經濟”結構中的每個部門,都隱藏著可觀的發展能量,都有較大的調整、轉型、提升及發展空間,且是勢在必行。其中,“一元”重在創新,“二元”必須提升,“三元”急待轉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