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新博士受邀擔任“中評大咖講書”第二期主講嘉賓(中評社 沈而忱攝)
|
王春新:如果按照現在的模式,香港的樓價肯定是漲得快、跌得慢。雖然有時會調整,但調整之後還會再漲,最終的結果就是房子越蓋越小、越來越少。現在政府只能通過公共房屋來解決居住問題,但做得不夠到位。1997年至2003年香港的樓價大跌,但是1985年到1997年間樓價大漲,循環周期大約為18年。但這個周期可能不會持續,因為現在的房地產模式在強化,供應量比過去少了很多,國際投資者則比過去多了很多。從2003年SARS後到現在,樓價大約漲了5.5倍,但是市民們的收入仍然跟不上。
香港樓價未來會有調整的機會,但主要取決於正負利率。如果利率高於通脹率,即為正利率,樓價會下跌;如果利率低於通脹率,即為負利率,樓價會不斷上漲,哪怕出現下滑短期內也會反彈。從2003年到現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屬於負利率的情況。美國近二三十年來加快向金融資本主義轉型,經歷了多次金融危機,利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19年5月,香港樓價達到高峰,隨後下滑半年。這是因為美國之前加息了九次,但仍然沒有達到正利率水平,所以樓價下滑的幅度並不大。
我預計美國最快到明年底就會再加息,但受到高負債率限制,美國不會調整到正利率水平。此外,金融資本主義為了促進股市發展,本身就要求低利率,低利率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個本質要求。這兩點因素形成現在加息慢、降息快的局面。香港的房地產模式受美國利率的影響很大,這也是我呼籲房屋“雙軌制”的原因,我們必須避開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
談創科發展:打造一流創新環境
中評社記者:您在書裡提到,香港畸形的房地產業是導致香港“滯脹”的一個關鍵因素。其實香港一直都試圖發展科創產業,但逃不開房地產的“綁架”,例如數碼港從高科技項目變成了房地產項目。現在香港正在發展河套地區和前海,您認為應該怎樣避免重蹈數碼港的覆轍,讓河套和前海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
王春新:2020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附加值超過1萬億人民幣,占深圳GDP的37.1%,是香港的50倍以上。香港的營商環境和國際化比深圳好,政府也花了很多功夫推動創新產業,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我們必須思考。有觀點稱是因為香港市場太小,我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CEPA下香港的創新產品可以通過零關稅進入內地。所以,主要問題在於香港的創新環境不夠好。我此前提到關於打造一流創新環境的八大要素,都是針對香港現存的問題提出,比如河套、科學園、數碼港,本身不完全是創新驅動器,而是像一個平台,這就暴露出創新模式的問題。香港不注重在地自創模式,沒有通過培養本地企業來創新,而是通過打造平台引進外國資金、技術、企業,所產生的效果不甚理想,大家有目共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