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記者:有學者建議實施“新居屋計劃”,希望每年至少建造3萬套新居屋,定價與家庭收入掛鈎,讓80%左右的香港居民特別是年輕人能夠上樓。對此您怎麼看?
王於漸:剛才我有提到,現在香港的房屋中有六分之一是居屋,三分之一是公屋。如果只增加居屋的量,是在六分之一的基礎上增加一點,但如果能夠將三分之一公屋中的二分之一拿來出售,這個數量就很大了,還能縮減建造房屋的時間成本。
中評社記者:對比過去10年新落成的住宅,私樓、公屋分別新增15.6萬套、14.1萬套,而居屋只增加了2.6萬套。您認為在公營房屋中,公屋和居屋的比例應該是多少較為合適?
王於漸:20多年前,基本上是兩套公屋、一套居屋的比例。房委會從政府手中拿地,之後就要自負盈虧,根據他們的計算,此前出售一套居屋後收回的資金,可以用於建造兩套公屋、一套居屋。後來香港房地產漲價,建造成本上升,但有能力購買居屋的人卻減少了,就調整為一套居屋、一套公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居屋停建了近10年,因此從增加數量上來看並不多。但假如沒有亞洲金融風暴,香港也沒有停建居屋,既有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房地產價格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