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智庫:《中國評論》第253期精彩觀點
http://www.CRNTT.com   2019-01-01 00:12:20


《中國評論》2019年1月號,總第253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海良在《世界大變局:全球力量再平衡與國際秩序的重塑——兼論冷對抗下的兩岸關係發展趨勢》中談到,關於當今世界大勢,現在可能是自冷戰結束之後的又一個歷史分水嶺。經過近 20 年的徘徊、蹉跎和探索,國際格局開始調整,一場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正在拉開序幕。一戰結束百年了,世界正在天翻地覆,新歷史分水嶺到來,對大國都是嚴峻考驗。不僅從世界歷史週期看是這樣,世界經濟週期也到了重新塑造全球化的階段,而地緣政治也在發生相應的轉折,一種世界政治板塊大變動的景象逐漸進入人們眼簾。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中美兩大經濟體的政治博弈。《經濟學人》主編比爾·埃莫特說,世界很快就會目睹中國和美國意志力的歷史性考驗。即將到來的考驗具有歷史意義,因為它將揭示世界新興強國與衰弱但仍居領導地位的既有強國,在對峙時的真正實力和態度。無論結果好壞,可能會決定未來數十年的世界。但世界政治、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絕非完全由中美兩國的博弈所決定,事情遠比雙邊關係的變動複雜得多。他在文章中探討了世界大變局的總體圖景、主要機制和發展趨勢,並在這一框架下分析了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台灣大學日文系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何思慎在《非零和的博弈:“冷對抗”下的中美日關係與兩岸》一文中表示,“冷對抗”應為當前中美關係的適切描述。中、美非敵我關係,而為處於競爭、摩擦亦互見支持的“冷對抗”,其間零合博弈絕非解方,透過對話,管控分歧,構建超越歷史悲劇的新型大國關係仍為“習近平外交”基調。此外,安倍對中外交亦未因中、日在東海的持續針鋒相對而停滯,將安保與經貿脫鉤,務實改善中日關係,此亦顯示中日關係存在多層次的競爭與合作,無法簡單化為非黑即白的敵友關係。而在激烈變動中的東亞國際關係中,民進黨政權切忌台獨意識形態綁架,而應審時度勢,在中、美博弈中,靈活應對,尋求“九二共識”的解方,突破兩岸關係困局,始能在變局中立於不敗,有效維持兩岸現狀。

  本期《中國評論》“智庫論叢”欄目刊登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李林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法治問題》一文。該文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須臾離不開法治的引領、促進和保障。由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特殊性、複雜性和創新性所決定,在世界範圍內(如“世界三大灣區”:東京灣區【大陸法系】、紐約灣區和三藩市灣區【英美法系】,都是在一個國家、一種政治制度、一個法系之內的大灣區建設),沒有現成的法治模式和法治經驗可資借鑒。要充分發揮法治的作用,更好實現法治引領、促進和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當加強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

  在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張亞中發表了《為何要出版<台灣史基本讀本> 》一文,在該文中,他指出,當世界上更多的人願意來到台灣,願意“享有”台灣時,台灣也就可“享有”世界了,也就有了真正的“主體性”。故步自封、以“我執”來愛台,衹會害台,衹會讓自己失去所謂的主體性。“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鎖島”排它思維將使得台灣逐步萎縮,唯有“台灣是世界的台灣”的認識,台灣才有機會享有全世界。“和平開放”是台灣必須要走的道路,“有容乃大”則是台灣面對世界、展望未來唯一的座右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