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圖片) |
在《台灣問題國際環境的新變化與特朗普政府對台政策動向》一文中,邵育群認為,近年來,台灣問題所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影響台灣問題的美國、日本等國際因素也在演變,並對台灣當局的對外關係和兩岸關係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性。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特朗普個人特質造成的不確定性,是非典型政治人物,個人判斷力與性格特質將對美國政策回應產生決定性影響。二是特朗普政府對台灣在其“印太”構想中地位尚未確定。三是難以確定特朗普政府將何時、以何種形式用“台灣問題”與國會“做交易”。
上海東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鈡焰在其文章中指出,通常兩個大經濟體發生貿易摩擦是有一個過程的,解決之道是由點到面,分階段依據雙邊經濟發展態勢從解決單一行業競爭到整體市場經濟關係逐次進行調整。而中美貿易摩擦卻似乎採取了跳躍式發展的節奏,這是與中美經濟關係的密切性和特殊性決定的。未來由於中美結構性矛盾的經貿爭端不會停止,中美圍繞貿易問題的長期博弈仍將持續存在。台資台企要抓住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發展的契機,在以下三個方向增強力度:第一是加強兩岸的產業科技和技術標準合作;第二是加強兩岸金融創新合作,服務兩岸中小企業;第三是將兩岸的經貿合作向一帶一路沿線擴展。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登了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教授、所長郭震遠的《進一步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探討》一文,他表示,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完全統一,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進入了加速推進的新階段。在新階段中,國家認同問題已突出地成為兩岸統“獨”博弈的核心問題,將主要通過兩岸文化交流予以有效處理。所以,兩岸文化交流在發力鞏固成效、經驗,積極消除不足中的進一步深化,必須受到足夠重視。此外,隨著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兩岸文化交流發展中出現新的參與者——“兩岸族”,他們將創造出兩岸文化深入交流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聚焦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共刊登了來自兩岸的五位專家從不同面向談“九合一”的文章。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在《“韓流”論述、非傳統政治時代崛起與台灣選民的變化》一文中指出,韓國瑜在逆境中彙聚天時地利人和,用新形態選戰把有數十年在地根基的民進黨逼到牆角,甚至為其帶來了進取 2020 的政治想像,這既是台灣政治的一大“奇跡”,也為觀察者帶來了新的啟示。不過,高雄史無前例的勝選既是韓國瑜政治生命的高點,也是一個岔路口,“韓流”勃興的大語境是兩岸關係對台灣政治社會的影響深入肌理和骨髓,同時島內進入了“解嚴”後的第二次“政治祛魅”階段。未來,其將會扶搖直上,還是潛龍勿用,是否會引領“非傳統政治世代”成為台灣政治舞台主角,是對韓本人、對島內政治社會和乃至兩岸關係的長期考驗。
台灣《觀察》雜誌社社長、前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法學博士紀欣在《九合一選舉及公投結果對兩岸關係之影響》一文中認為,選舉結果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氛圍,台獨被推向低谷,兩岸城市交流即將啟動,而且勢不可擋。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籍的準縣市長雖大聲疾呼“九二共識拚經濟”,但其對兩岸關係的認識卻似嫌不足。衹要兩岸在外交及軍事上持續競爭,甚至呈現敵對狀況,兩岸關係就不可能獲得本質性的改善,台灣的前途也永遠在不確定中。如果捍衛中華民國的本意在於防堵台獨,那就真不如督促執政者,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及早與對岸開啟政治對話,逐步解決兩岸政治分歧,最終透過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