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記者 海涵)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歷程、經驗與挑戰” 研討會暨報告發布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題為《為大國合作築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歷程、經驗與前景》的報告。
報告指出,2019年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四十周年。回顧過去四十年兩國關係風雨兼程的發展歷程,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事業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強調的那樣,人文交流是兩國關係的地基。兩國人民對彼此素懷友好感情。雙方應該加強人文交流,夯實兩國關係民意基礎,給中美兩國關係健康發展提供更多正能量。過去四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中美人文交流,客觀上擴大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推動了教育、科技、藝術、旅遊、體育、醫療等諸多領域上兩國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國關係的持續深化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與社會紐帶。
報告表示,經過四十年的發展與磨合,中美關係在新時代也面對著新挑戰。如何在這些新挑戰與新問題面前,繼續發揮人文交流所獨具的優勢,繼續夯實兩國關係民意基礎,為兩國關係穩步推進保駕護航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這也為充分總結中美人文交流的實踐歷程、經驗與挑戰,並對應性地提出一些建議作出了新的要求。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報告回顧說,從中美兩國交往的歷史觀察,人文交流始終在中美關係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1853年俆繼畬為華盛頓紀念碑石材撰寫碑文,到1870年代的留美幼童,1911年設定的清華學堂,人文領域的互動與溝通幾乎貫穿於中美兩國230多年交往歷史的始終。
報告指出,作為中美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美人文交流的發展歷程完全可以被視為是兩國各層次各群體不斷夯實“民意地基”、為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充當“穩定器”的過程。從新中國成立到中美建交,中美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扮演了試探與搭橋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兩國再度以人文交流破冰起航,從幾乎空白到試探、突破再到曲折中的持續發展,最後到機制化時代,人文交流在關鍵歷史節點上推進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正常化與發展,而人文交流的頻次和深度不斷反映著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進度。中美建交以來,兩國人文交流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地方、高校、智庫等眾多領域持續深入發展。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末中美關係出現波折之際,人文交流也成為驅動兩國關係最終走出低谷的主要關鍵動力之一,充分體現了人文交流在兩國關係的“粘合劑”和“推進器”角色。新世紀以來,中美人文交流逐漸邁入機制化新時代,兩國關係的民意基礎在豐碩的人文交流成果的促進下進一步鞏固與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