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評論》月刊第317期內容介紹
http://www.CRNTT.com   2024-05-12 00:12:28


 
  在《賴清德執政後台灣可能的南海政策走向與風險》一文中,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陳本鏗表示,2024年1月賴清德當選。民進黨當局未來的南海政策備受關注。短期內,賴清德會追隨蔡英文路線,南海政策可能“蔡規賴隨”,但長期來看,仍有待觀察。賴清德上台後,可能以“海洋思維” 推動“海洋政策”,會否形成南海海疆風險挑戰,值得警惕。

  本期“國際”欄目刊發了《聯合國系統內各機構適用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實踐研究》《俄烏衝突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影響》《1988年以來緬甸外交政策:調整與本質》三篇文章。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院長宋傑、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博士研究生鄭和英聯合發表了《聯合國系統內各機構適用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實踐研究》一文。該文表示,自聯大第2758號決議通過之日起,聯合國系統內各機關及其附屬機構、聯合國各專門機構就一直在實踐中遵循和踐行該決議,確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沒有單獨法律地位。聯合國系統內的相關實踐同時還產生了“溢出”效應,影響到其他國際組織有關台灣問題的相關實踐。我國有必要重視利用聯合國的既有實踐,重視對第2758號決議的解釋、適用和宣傳,這樣不僅能正視聽,還有利於在聯合國系統內有效應對和化解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所帶來的挑戰。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博士、專業技術一級警司、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山東司法行政學院)司法行政系講師袁博在《俄烏衝突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影響》一文中表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轉型升級。然而,俄烏衝突對全球治理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使理想的全球治理與現實中落後的治理體制機制的反差愈加強烈。在俄烏衝突的刺激下,中國構建包容性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合作機制受限,維護全球安全治理法治體系的立法供給不足,支持聯合國多邊系統改革的敏感領域擴大。在未來,中國應將提升國際法治話語權作為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的關鍵點,以法治化的方式在全球經濟、安全治理以及聯合國多邊系統改革中發揮制度性引領作用,以化解俄烏衝突的不利影響,使全球治理朝著理想的治理模式邁進。

  在《1988年以來緬甸外交政策:調整與本質》一文中,作者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楊芳芳表示,自1988年以來,緬甸的對外政策從“親密友華”轉變為“大國平衡”外交。本文旨在揭示緬甸調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動因、內在邏輯和演變機理。首先,無論是新軍人政府還是議會政府,融入國際社會並獲取投資援助一直是緬甸外交政策調整的根本動因和出發點。其次,保持外交上的靈活性並儘量與各大國保持友好關係是緬甸對外交往的內在邏輯和傳統政策。第三,緬甸外交政策的演變機理是國內政治變遷引發國際環境變化,二者相互作用從而引發緬甸對外政策的調整。雖然緬甸的國內政權性質對其外交政策有一定影響,但二者並非直接相關。緬甸在面對西方壓力時傾向於親近中國,壓力減小時回歸中立,這種搖擺體現了緬甸對外關係自主性和根據形勢自主調整外交政策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