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是澳門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確保今後澳門繁榮穩定的必然選擇。這在政府、學界和民間社會具有廣泛共識。我嘗試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就多元開拓澳門文旅產業談談粗淺看法。
其一、加快推進海域旅遊的建設與發展。
澳門土地面積細小,缺少可耕之地,唯有“以舶為田,憑風而耕,耕海牧魚”。吃苦耐勞兼具開拓進取精神的澳門先民,傍海而居,賃海而市,真正做到“萬頃碧波可耕田”,實現了向海而興,因海而盛,澳門經濟社會繁盛一時。在此歷史進程中,海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化,一舉奠定了澳門在遠東商業貿易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文興旅、以旅興城。在產業結構中,旅遊與文化之間從來都是互為表里互動相生的元素。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文”、“商”、“旅”三者有機結合,應致力打造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性強的優質文旅融合項目,讓世界各地遊客更好地感受和體驗澳門的生態魅力與文化韻味。拓展文旅產業,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個重要路徑選擇。如果能夠從自身發展歷史中吸取成功經驗,善用自身資源稟賦,打造新潮旅遊景點,開發具吸引力和魅力的文旅新產品,提高遊客對新文旅景點的獨特體驗,勢必極大地密切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的良性聯動,生發聯動式經濟文化效應,從而帶動周邊的餐飲、零售、服務、觀光、演藝等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這是符合澳門實際,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路徑和舉措。
旅遊是文化的形與體,文化則是旅遊的根與魂。衹有以文化為靈魂主軸,圍繞文化及其派生元素來打造復合型旅遊產業發展道路,才能豐富文旅產業的內涵並提升旅遊產品的品位。
文化旅遊泛指以鑒賞“他者”(即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組織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感知異邦異域文化,尋求或參與或沉浸式感受“他者”文化樂趣,已成為當前外出旅遊的一個趨勢、一種風尚。以文物、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居民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體育活動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無不彰顯著澳門的地域特色,具有較大的挖掘與拓展空間。澳門發展旅遊業,加大力度開拓文化旅遊,不僅可以增強旅遊產品的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擴大文化影響力,還可以結合弘揚本地文化和中國文化,讓世界各地遊客更加全面深入地瞭解澳門,進而瞭解中國,同時為參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澳門文化力量。
文化旅遊是旅遊的一種基本方式和內容,對推動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在發展文化旅遊經濟的歷史進程中,不少國家和地區借助濱海、濱江、臨湖、臨河的優勢,結合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闢特色文旅路線吸引各地遊人前來觀光旅遊。這些舉措,在宣揚本土文化的同時,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類成功案例及其蘊含的經驗,值得分析研討。針對遊客的多元需求,也為了宣傳本地歷史文化,新加坡政府旅遊部門制定推出通過新加坡河水路坐船艇,沿途欣賞城市景觀的路線,深受各地旅客歡迎。廣州,福州、上海、蘇州等城市,分別依託江、海、湖等資源運營的旅遊項目如:珠江江面沿線的“夜遊珠江”、閩江江面沿線的“夜遊閩江”、黃埔江江面的“黃埔江遊”和太湖水域的“太湖遊”,這些活動,既能結合人文景點,宣傳當地特色文化,讓各方遊客加深瞭解旅地的歷史文化,又能創收經濟效益,大都發展成為當地文旅業的一個賣點和熱點,甚至發展成為品牌項目。目前,隨著海島旅遊資源開發空間和深度的拓展,內地的旅遊格局正呈現一種由以大陸型產品為主體轉向大陸型產品和海洋產品並重的新變化。有些城市甚至醞釀推出“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海洋工業園區”之類極具前瞻性戰略眼光的舉措。凡此種種共時性的充分利用“水元素”、“海元素”的同業實例,對澳門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無不具有借鑒意義。
當然,海域文旅項目的開發、建設與發展,要從澳門實際基礎條件出發,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充分評估、科學論證規劃項目的可行性和經濟文化效益。應本著“小而精”、“小而美”,新穎獨特的原則,紥實有序穩步推進。結合海域開發及橫琴粵澳深合區的建設視角看,可考慮利用十字門海域景觀及濱水空間資源,透過深入挖掘、整理並宣傳所屬海域固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澱,開發建設海域文旅產品,拓展休閒旅遊空間。有必要探討研究在特定區域設置串聯交通路線的景觀型碼頭,完善海上交通網絡,美化海岸線和海畔街區,建造水系景觀,打造濱海歷史文化長廊,優化海上旅遊觀光路線及主題,協調營運商推出與節慶文化盛事密切相關的旅遊產品,進而全面推動深合區乃至大灣區海島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