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打造新時代“千萬工程”升級版
http://www.CRNTT.com   2023-10-08 09:02:54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系統詮釋了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和價值,深刻回答了鄉村振興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等問題。

  學習時報發表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劉翠玲文章表示,梳理“千萬工程”的演進歷程不難發現,隨著“千萬工程”的縱深推進,其內涵和外延得到不斷深化與拓展,整體實現了由工具價值向內在價值的轉變,而這一轉變則緊扣於滿足農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即“千萬工程”發端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一基本生存環境的需要,深化於滿足農民包括物質性需要、社會性需要等在內的更深層次更廣維度的需求。遵循這一邏輯理路,“千萬工程”的持續推進要從積極回應新發展階段背景下農民變化了的生態性需要、物質性需要、社會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和現代性需要系統部署、統籌推進。

  文章提出,緊扣農民的生態性需要提供更舒適的人居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民身心健康。過去20年,通過產業優化、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等項目建設,優美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逐步形成,農民隨之獲得了良好的生態感受、提升了生命質量。升級版“千萬工程”必須在鞏固好前期整治成果的基礎上,牢固樹立大生態觀,嚴格遵循生命共同體原則,全面塑造整體大美、環境和美的鄉村生態,打破行政邊界,推動鄉村實現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再向“全域美”的延伸,積極培育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通過系統推進鄉村空間梳理、完善鄉村生態要素、強化鄉村生態功能等實現人居環境舒適度的提高,以此滿足農民不斷升級的生態需求。

  緊扣農民的物質性需要提供更富裕的經濟實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現代農業作出的戰略決策。事實證明,高效生態農業提高了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發展,促進了農民物質財富增長。然而,面對尚未徹底破解的城鄉經濟差距,升級版“千萬工程”需要著眼於實現農民共同富裕,進而滿足農民更高層次的物質性需求。同時,以產業融合為宗旨,在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基礎上,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綠色循環為主基調,整體推進農業生產結構、品種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的調整優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加快發展新型農業業態,以“農業+”和“+農業”的多元思維推動農業增效,推動農民增收。

  緊扣農民的社會性需要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錨定“萬村共富”新目標,升級版“千萬工程”一方面要提高基礎設施完備度,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統籌城鎮和村莊布局,以暢通硬件網絡、增強安全韌性為宗旨,進一步推進水、路、電、氣、網等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實現基礎設施的串城連鄉、安全承載。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度,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實施多領域城鄉一體化管理,在加強規範村級醫療機構、完善優化教育資源、健全農村養老體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拓寬醫療教育服務範圍,織密公共服務保障網絡,讓服務觸角延伸至“神經末梢”,讓農民更充分地共享到發展起來的優質服務。

  緊扣農民的心理性需要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生活。隨著物質性需要的不斷滿足,精神富足越來越成為新時代農民的美好向往。心理性需要的滿足不僅局限於順應農民豐富了的新時代需求,更本質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謀‘三農’”的發展思想和實現農民全面發展的高尚追求。基於此,升級版“千萬工程”必須立足人文和潤,通過持續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積極打造學習型鄉村,諸如開展專業繼續教育、讀書學習交流等提高鄉村文化興盛度,由內而外地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將“文明”的境界和認同貫穿到鄉村人文環境建設始終,依托已經逐步完善起來的鄉村文化載體真正提升農民的自我認可、富足農民的內心世界、外化農民的精神面貌,用完善、強大且科學的心理建構充盈農民的價值體系,實現最自信的精神富足。

  緊扣農民的現代性需要提供更智慧的發展空間。現代化一直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實現城鄉現代化是其最現實的表達,而滿足農民的現代性需要可謂最重要的構成要素。然而,受傳統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民的現代性需求存在嚴重的供給不充分問題。針對現實壁壘,升級版“千萬工程”應立足從“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積極構建內外聯動的現代化體系,讓農民充分享受到更便利更智慧的現代化發展成效。一方面,要為農民提供廣闊的社會空間和發展機遇,暢通生產要素城鄉雙向流動的渠道,穩步扎實推進城鄉融合,尤其要加強數字化科技、智能化產品等關鍵要素向農村的流入和滲透,增強農民對現代化的真實可感,且通過現代化的外在性影響激發農民的創新和創造,進而提升農民內在的現代化滿足感。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深入培育農民的主體與理性意識、民主與法治意識、組織與合作意識、市場與公德意識、科技與創新意識、環保與審美意識等,引導農民自覺主動參與現代社會活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