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派團體27日聯合舉辦“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時代意義” 座談會。(中評社) |
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表示,鄭成功是西方白人自十六世紀縱橫全球的大航海時代,中西接觸衝突以來,我國首次擊敗西方強權侵略收復台灣的英雄,也是亞非拉第一位擊敗西方殖民侵略的偉大英雄。當時鄭成功不但提出收復台灣的法理論述,並且是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的身份與荷蘭人簽訂條約,也就是中國大明朝與荷蘭簽約。自此,西方世界史都據以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戚嘉林強調,鄭成功率25,000名大軍遷台,是我國首次數萬人的一次性政治大移民,也是我國第一次將行政機構入駐台灣,使中華文化生根台灣,
《觀察》雜誌社發行人紀欣指出,今天紀念鄭成功,最重要的是促進兩岸復歸統一。回顧中國歷史可知,台灣不論是明末被荷蘭人侵占,或清末被日本人割據,都是因民族自身弱亂而遭外族掠奪,後皆因民族復興、戰勝了侵略者而回歸中國。因此,兩岸雖因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分隔至今,但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兩岸復歸統一將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是,在國家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復興的事業中,我們能發揮什麼樣的積極作用。
與會團體及多位學者專家圍繞“從鄭成功復台談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鄭成功復台與台灣民俗生活”、“鄭成功復台與台灣宗教信仰”、“從鄭成功復台談中國歷史與世界史的關係”發表見解。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孫若怡教授指出,鄭成功始終謹守不剃髮,不開啟敕書的方式,恪守了他反清復明的中心思想,是名副其實的漢族英雄。鄭成功以儒生身分投筆從戎,始終認為問學道德膽氣志節,是國家興亡盛衰的關鍵。因此,800餘名撇棄“空談心性之學”,承襲以“經世致用”思想為浙東學派底蘊的忠臣烈士,隨鄭氏遷台。他們一方面踐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浩然正氣與忠義精神;另一方面,也為儒家實學精神在臺灣的傳播,奠定了綿延的基礎。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認為在鄭成功之前台灣便已屬於中國的領土。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軍士往返經略台灣。南宋派兵戍守澎湖,經略台灣,《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為全球最早將台灣劃入的地圖。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對澎湖和台灣進行管轄。1597年明朝在澎湖設置游兵制度,定期巡防戍衛澎湖與台灣。明朝沈有容在1602年擊敗盤踞在台灣的倭寇,1604年驅逐有意佔領澎湖的荷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