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握和平發展節奏推動兩岸政治對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1 17:37:11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路向前
  中評社╱題:把握和平發展節奏推動兩岸政治對話 作者:劉紅(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三個階段構成,一是建立往來和對話的管道、機制,兩岸通起來;二是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實現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並且開始商討,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兩岸和起來;三是在兩岸正常關係下共同發展階段,兩岸強起來。

  ‧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完成正常化:一是完成經濟“兩化”。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二是啟動政治對話並簽訂協議。

  ‧現在的問題是,三大交流如何繼續發展,和平發展如何實現新的突破,需要兩岸實現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正常化,這是商談政治議題的主要目的。

  ‧兩岸政治商談的議題和追求的結果,都是和平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台灣需要解決的議題。從台灣角度看,兩岸敵對關係不結束,兩岸關係不穩定,受影響最大的是台灣;從現實角度看,兩岸敵對關係不結束,不利於落實大陸幫台灣的措施;從長遠角度看,《和平協議》只是60年的敵對關係的結束,邁入和平發展新階段的開始,因而只會為兩岸共創雙贏奠定更好的政治基礎。

  ‧政治談判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政治喊話;第二步是政治對話;第三步是政治談判,也就是正式上桌談判。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的《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了“六點意見”。2009年5月2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又發表了“六點意見”。兩個“六點意見”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根據兩岸關係的新實踐新形勢新要求,站在歷史新起點和時代新高度,作為對台論述的重大理論創新,發展了大陸提出的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已經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指導綱領。正是在兩個“六點意見”的指導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路高歌向前。

  擴大交流是和平發展的推動力量

  面對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三通”取得突破性進展後,人們更加關注面臨金融危機衝擊下的兩岸如何進行合作問題。“六點意見”從海峽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追求雙贏的戰略格局出發,推動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進程,強調從三個方面擴大交流。

  一是要繼續推進經濟大合作,擴大兩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實現互利雙贏。經濟交流的近期任務是完成“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簽訂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為共同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紮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

  二是深化兩岸文化交流。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架構,文化交流佔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中華文化培養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特質和民族情懷,成為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六點意見”強調兩岸同胞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尤其要加強青少年交流,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蓬勃活力。建議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台階。

  三是擴大兩岸人員交往。“六點意見”強調,要從增加兩岸各只及其代表性人士交流、繼續推動國共兩黨交流對話、積極回應任何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建設性意見、讓台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展中增進福祉等方面,全面推動和擴大兩岸交流。

  一年來,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步入了和平發展的軌道。兩岸雙方努力保持良性互動,鞏固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互信基礎。兩會協商形成制度化安排,達成一系列有利於兩岸同胞經濟、民生福祉的協議。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各領域交往不斷取得實質性成果。兩岸民眾和社會各只的往來更為頻繁,相互瞭解不斷加深。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兩岸同胞相互支持,並克時艱;面對汶川地震和莫拉克風災,兩岸同胞攜手互動,患難與共,譜寫了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新篇章,形成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精神力量。兩岸關係歷經多年的緊張動蕩乃至數度瀕臨危機邊緣之後,經過兩岸同胞共同努,開創出當今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的確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更要悉心呵護。

  面對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在“六點意見”的指引下,大陸強調從五個方面全面推進兩岸交流和合作。國台辦主任王毅指出,將繼續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在堅持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基礎上,累積政治共識,增強良性互動。將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現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機制化和制度化。將大力推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與台灣同胞一道,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意志。將全面擴大兩岸同胞和社會各只直接交往,實現最廣泛的團結,形成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強大合力。將繼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保持和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看,未來前進的道路上還將遇到各種挑戰,也需要逐步探索破解政治分歧等各種難題。但是,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軌道上的前進之勢已不可阻擋,更不容逆轉。只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共同努力,排除干擾,就一定能夠不斷強化兩岸關係改善的好勢頭,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新的突破

  從目前態勢看,和平發展正在醞釀新的突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三個階段構成,一是建立往來和對話的管道、機制,兩岸通起來;二是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實現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並且開始商討,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兩岸和起來;三是在兩岸正常關係下共同發展階段,兩岸強起來。一波高於一波,實際上是兩岸聯繫越來越緊密,逐步走向正常化的過程。第一階段的“通起來”的戰略目標,即兩會制度化商談和“三通”已經實現,必然帶來的啟迪是,如何保持和延續兩岸因為“通起來”帶來的交流熱潮?如何爭取在機遇期獲得更多的成就?如何在取得階段性的進步後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完成正常化:一是完成經濟“兩化”。“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紮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兩岸可以為此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以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程,有利於台灣經濟提升競爭力和擴大發展空間,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

  二是啟動政治對話並簽訂協議。“六點意見”對台灣問題的定性和定位,符合兩岸關係實際。台灣問題的形成,源於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的全面內戰,源於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勢力在冷戰時期的反華政策。從這一前提出發,關於兩岸關係的性質和現狀的定位就不難解決。“胡四點”就提出“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既然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台灣誰吞併誰的問題。”在這基礎上,“六點意見”指出,台灣問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根據兩岸關係是“政治對立”的性質,兩岸應該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這樣就有了政治互信的基礎。這樣的定性,可以在對台灣進行政治定位時,更多地從“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角度進行思考。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只要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目標,只要擁有解決問題的態度,兩岸什麼事情都好商量。現在,有一些人把兩岸關係和政治方面的問題看得很重很難,事實上只要有互信,只要有誠意,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一年來兩岸關係取得迅速重大進展就是明證。

  從“六點意見”強調的台灣問題是“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的基本思想出發,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主要突破口有三,一是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正常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二是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兩岸曾經有過30年的軍事封鎖,30年的對峙下的交流,和平發展需要解決兩岸軍事對峙問題。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和兩岸《和平協議》是緊密相連的。三是合情合理地安排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歷史性轉折,實現歷史性突破,必須在三大議題的協商上取得歷史性進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