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有所為、有所不為 談吸引鮭魚返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15:44:22  


  中評社台北6月20日電/大陸勞動成本上升、勞力市場產生變化,加上兩岸關係和緩,三通達陣,讓台商返台投資成為近期熱門話題;政府部門也擬定吸引台商回台的計劃,舉辦“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甚至訂出一年四百億元的目標。

  中國時報社論說,我們期望,政府能有策略、有目標、有選擇的吸引台商回流,而不是“撿到籃子里的都是菜”;我們更期望,台商返台投資潮,是提升台灣經濟體質、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增進全民的福祉,而不是讓台灣淪為高汙染、低價值的大型加工出口區。 

  台商的鮭魚返鄉潮,這次並不是第一波。扁政府時,由於大陸實施新的環保標準,同時在產業政策上逐漸淘汰高汙染、低技術的產業,讓不少小型台商連夜關廠奔回台灣。當時的“鮭魚返鄉”多屬小型企業,數量亦不多。接著政黨輪替後,一來兩岸關係柳暗花明,二來國民黨上台後放寬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並力推台商回台第一與第二上市(即TDR),當時也吸引不少台商返鄉,TDR成為股市熱潮;部分台商則直接投入資金,承接台灣經營不善企業的股權。這算是第二波鮭魚潮。 

  今年的“鮭魚潮”則是起因於大陸勞力市場與官方政策的變化;先是普遍出現的缺工潮,從沿海擴及沿江,台商不調高工資越來越難找到足夠的勞力。接著是“富士康十二跳”事件,富士康一口氣調薪一二二%,對所有台商、甚至大陸勞力市場造成重擊。大陸官方則是在金融海嘯後,確立由一切出口導向轉向提高內需比。要提高內需則民眾富裕是必要條件,“工資增長”成為中央大政,今年以來,大陸各省市地方政府陸續宣布提高最低工資,提高幅度從一成多到四成多不等,未來可能年年提高。可以確定的是,大陸做為供應充沛而低廉勞力的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結束。 

  從兩岸經貿發展的大格局看,過去兩岸投資與來往的各種限制逐漸解除,兩岸關係亦走向良性互動,最明顯者是兩岸直航、放寬或甚至解除陸資來台限制、簽署ECFA,這些利多,讓台灣在外商眼中的優勢再被凸顯。此一優勢,反映在股市上是“兩岸和平紅利”帶來的股價上漲;反映在基本投資面上,則是外商重新把台灣放在兩岸與亞太布局的一個投資重點上。加上大陸勞力市場變化帶來的台商返台潮,台灣很可能乘著這波大浪順勢而起,創造新的價值。 

  政府該有什麼策略、目標,以什麼樣的方式吸引台商呢?回到基本面看,建構一個友善、有效率的投資環境,還是不變的真理。包括提高行政效率、取消不合理的管制與限制─如人員、貨品、資金的進出、投資與股權的限制,都該檢討放寬或甚至取消。其實,這些架構良好投資環境的作為,不是只針對台商返台,而是對所有投資者都該如是作為。 

  至於策略與目標,應該以增進民眾福祉、提升台灣產業層級、強化附加價值為主軸。這些狀似虛無的話,其實已可篩選出對象了。對那些高汙染、技術層次低、附加價值不高的產業與投資,就不該是政府吸引獎勵的對象;如果這種產業與企業,在廿年前無法在台灣生存而至大陸發展,現在隨著大陸環保標準與產業層級提升,結果台灣還要再歡迎這種產業回台投資,豈不悲哀? 

  還有那些要求政府設特區,讓廠商專案且大量引入陸勞或外勞的建議,政府根本不該考慮,因為,這種使用台灣珍貴水、電、土地資源,把汙染留在這片土地上,卻未能為民眾創造就業,只寄望雇用廉價勞工賺取利潤的投資案,根本不是台灣需要的投資!反倒是能創造最多就業機會又無汙染的觀光、文創、金融等服務業,還有高附加價值的研發、行銷中心、新興綠能產業等,才是較值得政府引導獎勵者。 

   事實上,我們更希望政府專注在基本投資環境軟硬體的改善上,從基礎建設到法令規章、行政流程與效率…,都能創造友善而有益投資的環境;其它,就交給市場。不過,鑑於政府為了吸引台商回流,已有為台商量身打造“專案”的計劃,必然會祭出特殊優惠措施;此時,我們希望政府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千萬不能為了創造帳面上的經濟成長、民間投資等數字,而犧牲了台灣的環境、生活品質、勞工權益,並拉低台灣的經濟體質。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