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版《紅樓夢》 罪過不在李少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0 10:10:44  


新版《紅樓夢》劇照。
  中評社香港9月2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9月20日載文《新版〈紅樓夢〉集體下的蛋》,摘要如下:

  新版《紅樓夢》的失敗,連上帝也看見了。快進,畫外音旁白,鬼魅般嚇人的音樂。演員有形無神,有的連形也不具備,不在現場的表演,仿佛是一場例行走秀,華麗的道具,唯美的服飾,一場煞有介事的重拍。《紅樓夢》就這樣被重拍了一回。神韵皆失,徒留一場喧鬧。

  他們就這樣動了名著。這樣一部千瘡百孔,用李少紅的話“哪里都有不足,所有的都是遺憾”的電視劇,竟被紅學家馮其庸嘉許為“又一次湧現了高峰,可以跟原先的87版的《紅樓夢》並稱。”

  這是買通《紅樓夢》拍攝權的利益集團的大勝利。禦用“紅學家”是其中最大的精神贏家:他們顯示了自己的權力,過足了文化顧問的癮。

  勝利者在暗自竊笑。幾乎一致的“惡評”,卻不意做成了營銷,投資人賺得鉢滿盆滿,演員們一夜走紅。失敗者好像只有委屈不已的女導演李少紅。

  由商人羅立平發起的重拍,在官辦協會的幫助下,靠看不見的手的協助——在廣電總局的保駕護航下,六七年不拍而能保住“題材”,阻止了覬覦者和競爭者。然後與北京電視台結成利益共同體,做成一個局,再加上壟斷影商韓三平的加盟,最終以壟斷的方式獲得了利益最大化——超級壟斷利潤。

  隆重的集體創作方式,是該類作品官方屬性的最好表征。多達二十人的顧問名單,凸顯著操盤手運用意識形態把門人的超強能量。這些頗有來頭的顧問們,平日里經常出現在請示報告、觀片會、評獎會、以及稠密的調研活動上,一顰一笑都將決定一部作品的生死。他們不是專業的鑒賞家,而是專門的審判者。看是為了定性,他們能從一個微不足道的鏡頭里窺見沉船般的政治風險,也能從平淡無奇的作品里發現巨大的精神力量。那是些讓導演、制片和投資人心驚肉跳的名字,不,幾乎就是上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