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之瑜:歧視陸生是兩岸歷史造成的情非得已,這個情,既不是台灣的大學、台生或陸生的情,更不是兩岸從對立走向和解的情,而是朝野兩黨的選情。 |
中評社台北5月14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石之瑜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分析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陸生政策。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人若非自卑,不會故意歧視自己,即使自卑,也不至於公然歧視自己。公然歧視,想當然爾是針對別人。所以公然歧視的主要心理動機,就是要區別自己與別人。如此便可以理解,為什麼民進黨執意對陸生採取歧視,因為他們堅持說,如果陸生與本地生待遇相同,甚至通婚,台灣與大陸分屬“兩國”的立場就會動搖。而“兩岸分屬兩國”的主張,是民進黨的立黨之本。
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學生不被歧視,也不會讓我們感覺自己與他們變成一國呢?因為其他國家學生的語言、膚色、習慣與身分認同均與我們不同,我們不需要額外的動作提醒自己,我們與其他外國留學生的“國家”不同。但是陸生與我們幾乎相同,如果不自我提醒,就會忘記我們應該分屬於“兩國”。公然歧視是自我提醒的最好手段,畢竟誰也不願意被歧視,所以誰也不願意與陸生蘸上邊。
問題的嚴重性還超過於區隔兩岸,更重要的是台灣這幾年努力認同歐美,將自己歸於自由民主陣營。如果在生活與社會上不區隔歧視陸生,讓他們發現兩岸人民在文化與人情交往上系出同源,而台灣人也如此體會,那麼用自由民主的宣傳來主張兩岸屬於“兩國”的效果,就大幅降低。何況通婚之後,在台的家庭中、社區中或官僚文化中有沒有自由民主,一目瞭然。一旦區隔淡化,立黨“立國”之本隨之動搖。
公然歧視大陸人早在九○年代就是主要政策。記得慘絕人寰的千島湖事件?當時台灣媒體迴避報導八名大陸受害船員,不然就無法將事件說成是大陸戕害台灣;同年同樣慘絕人寰的上好漁船號事件,因大陸身分而不能入港避颱而淹死的大陸漁民,“陸委會”指為是非法入境,“衛生署”指為汙染外海,而忘記千島湖的台灣遊客也是非法旅遊。公然歧視乃是台灣“國家”認同的根本要素,陸生自不能例外。
簡言之,公然歧視的作用,就是把明明與自己極為接近的同類人,用人為手段區隔成異類。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小心謹慎,因為民進黨的競選手段向來是把國民黨區隔成異類人,國民黨當然會擔心,如果在兩岸開放過程中給人國民黨同情陸生的印象,那就是將來選舉中國民黨被說成是異類的證據。故國民黨政府說,歧視陸生是兩岸歷史造成的情非得已,這個情,既不是台灣的大學、台生或陸生的情,更不是兩岸從對立走向和解的情,而是朝野兩黨的選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