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央日報:尋找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語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0 11:20:13  


  中評社台北3月20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說,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在談到與台灣協商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時,用了“讓利說”一詞,藉以表明大陸願意與台灣增進經貿往來的決心。 

  果然,此話一出,立刻挑起台灣內部的敏感神經。早對中共對台策略心存高度懷疑的綠營政治人物,無不抓住此良機,痛批中共併吞台灣的“陽謀”。而“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公開表示,如果對岸能用“同理心”二字,“感受可能就不會這麼分歧”。 

  社評說,雖然國台辦之後強調,此語不是矮化台灣,是台灣“想得太多了。”但是此事背後所隱含的長遠影響卻不容小覷,值得兩岸領導人多加關切與留意。如果不預防此種因語言而發生隔閡的可能性再次發生,那兩岸關係很難真正進入到對等談判的進程。 

  回顧兩岸軍事對峙的冷戰年代,由於雙邊的目標就是兩岸統一,加上雙方領導人有豐富的交手經驗,早已能洞悉對手的政治語言,反而達成一種“形式對立但不實質衝突”的默契。若以台灣推動民主化的1980年代為界,前半段的40年,大陸從毛澤東到鄧小平,而台灣也歷經兩蔣父子的統治,維持了“分而不裂”的局面。 

  然而,快速的民主化運動,將台灣的政治語言推向另一個新階段,兩岸關係也從此進入了一段不可預測的階段。由於歷史糾葛與國共內戰遺緒的相互影響,政治本土化遂成了改變兩岸對話的幕後推手。正因為大陸領導人的思想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他們困惑於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突然改變,也一再抱怨無法瞭解李登輝“平民式”的政治語言,頓時讓兩岸高層的政治對話找不到共同語言。 

  社評說,根據已經曝光的文件顯示,雖然李登輝與對岸曾互派密使、進行溝通與對話,甚至是相互試探,但雙方的猜忌與誤解卻與日遽增。何況隨著台灣政黨競爭的日益激烈,兩岸密使的消息被披露後就此中斷,更讓大陸領導人憂心兩岸關係的走向是否會脫離既定軌道,將兩岸分裂分治的局面永久化。 

  自從民主化之後,台灣面對兩岸關係的說法,從過去的“和平統一”轉變成“良性發展”、“相互尊重”等的軟調子,突顯了兩岸統一不再是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唯一選擇。大陸方面雖然有些不知所措,也希望能盡快認識民主政治對兩岸關係的深遠影響。

  雖說陳水扁執政的8年期間,兩岸關係盪到谷底,陳水扁的魯莽言語也激怒美國,而大陸方面在胡錦濤的主政下,改變過去的強硬態度,改採自我克制策略、以“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兩手策略回應,這樣的作法當然能獲得國際社會的稱許,卻仍無法贏得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支持。 

  社評稱,為何兩岸政治對話是如此困難呢?大陸當局必須理解,民主台灣的前途,不再是某一政黨就能單獨決定了,任何改變台灣未來的選項,都必須經過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同意才可能順利推行。就拿馬英九政府極力推動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來說,即便這是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長遠的正面效應,但一些民眾對大陸的意圖仍心存懷疑,認為根本是想鯨吞蠶食台灣,以經濟拉攏政治,這也是他們不贊同簽訂該協議的最主要原因。 

  社評稱,若中共領導人再以“讓利說”企圖說服台灣人民,那根本會適得其反,反而可能陷馬政府於“賣台”的批評當中。當然,如幾年前大陸官員龍永圖的“誰管你們台灣”一席話根本就不應該繼續出現,否則將引爆台灣內部反對兩岸和解的更激烈抗爭。 

  社評又稱,簡單的說,台灣目前的主流民意就是,兩岸關係的發展端看大陸方面如何釋出真正的善意,不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讓台灣人能真正地在國際社會享受平等尊嚴。對台灣來說,兩岸的競爭不再是民族情感而已,更是制度之爭、對人權保障之爭。若大陸領導人真的想瞭解台灣人民的想法,何不妨從尋找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語言著手,以對等地位相待,那兩岸才可能有真正和平的一天。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