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28日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輔選,有了前次主席牌“靈活機動運用”卻掛鴨蛋的慘痛經驗,這次不敢托大,前後在四個選區衝了六輪;無奈“騜軍”難振雄風,藍營選民冷感,國民黨勉強“一席尚存”,讓馬政府版的“我要活下去”雖然難看,票房還不致徹底崩盤。
聯合報報道,馬英九去年中開始發動改革、調整人事,他兼任黨主席,希望以黨輔政;以“吳內閣”取代“劉內閣”、用金溥聰換下詹春柏、重組“國安會”團隊、洗牌發言人系統,好牌一張又一張打出,但手上籌碼也越來越少。
吳敦義與金溥聰力圖重整戰力,吳主打“庶民政治”,貼近民眾感受,金介入黨團運作,打造強勢“國會”;這些舉措雖讓人耳目一新,但只是“補進度”而已,整體施政還是缺乏永續經營的深度與厚度。
馬金這次全力拉抬候選人,雖是很好的“品牌”,自己競選不太需要組織“通路”,只要透過文宣“廣告”、候選人下鄉“直銷”,“商品”就會大賣;但這次補選馬英九不是候選人,候選人也不是馬英九。
馬英九不是候選人,意謂“主席光環難以轉嫁”,候選人不是馬英九,顯示“勝選經驗不能複製”;炒短線的選舉思維,讓人感覺失去執政前的雍容大度,在民調起伏間憂讒畏譏,舍本逐末,逐漸迷失自己。
所幸守住一席,國民黨氣勢不致全面崩盤,但府黨的領導權威持續下墜,內部恐怕更難駕馭;未來無論是黨內的五都選舉提名、朝野的重大政策爭議、兩岸的經濟協議談判,都將更加窒礙難行,政績不如理想,又會進一步衝擊選舉結果,形成難解的惡性循環。
國民黨一向對敗選結果諱疾忌醫,檢討報告文過飾非,這次金溥聰更在選前宣告“政治責任在五都選舉”,先一步阻斷馬金的敗選責任;其實“責任”並非重點,“原因”才應好好檢討,否則不只五都堪慮,二○一二大位都可能拱手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