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記者:2020年,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了“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這一原則,您認為,這三年以來,愛國者治港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從目前的觀察來看,您認為下一步的愛國者治港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有待解決?
黃平:第一是底線的劃明,“愛國者治港”這是個原則,第二是大家對此的認識經過2019的風雨也更加全面、準確、清晰了。隨著這個原則的更加明確和具體貫徹,新一屆政府、新一屆立法會也好,新的區議會和香港整體大氛圍也好,構成已經改變,大勢已經扭轉過來,港區國安法也從頒佈到實施,逐漸深入人心,這些也是有目共睹的。香港回歸祖國26年了,毫無疑問,近三年來,愛國者治港原則越來越突出地彰顯在香港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只是狹義的治理團隊或政府的治理成果,而是整個香港社會大勢也扭轉過來。當然,這還要貫徹始終,就像“一國兩制”中“一國”原則一樣,只要實施“一國兩制”,“一國”就是本,只要實行“港人治港”,“愛國者治港”就是原則。這方面,除了確保治理核心團隊由愛國者構成、解決好經濟和民生、衝破利益的藩籬之外,還得從教育、文化、輿論等很多方面潤物無聲地一點一點來做耐心細緻的工作,逐步使得熱愛自己的國家就如同熱愛香港一樣成為香港的中國人骨子裡、血液中天經地義的組成部分。
這要體現到從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上,這才是真正的人心回歸。這是一個過程,香港畢竟才回歸祖國26年,而在回歸前的一百五十多年港英時期,香港很大程度上仿佛是無家的孩子一樣,國家認同比較淡泊,需要一點一點重新建立。這既是本屆特區政府的工作,也是整個香港要大家共同努力穩步耐心來穩步做牢的細緻工作,僅憑“硬”的、急的辦法會欲速則不達。
中評社記者:您曾說過,處於中外交匯之地的香港,必須慎防把內部問題高度政治化,以免成為美國遏華的工具。您認為,在當前中美結構性分歧越加深刻的情況下,香港如何能規避這種風險?
黃平:整個世界已進入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動盪、變革、風險、危機成為常態。在這樣一個時期,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很多問題它是始作俑者,包括這一輪的圍堵、打壓和遏制中國,雖然在國際問題和中美關係上,我們不能逃避風高浪急,甚至還要做好迎接驚濤駭浪的準備,但世界不是因此就絕望了,中美關係也不是因此就沒希望了。最近一段時間,中美高層接觸頻繁,中方再次強調了中美要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朝著有序而不是越來越惡化的方向前行。香港本身既是視窗、平台,也是聯通世界的橋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另一方面,客觀上回顧回歸以來的風風雨雨,確實很多時候香港正常的民生事務、發展事務、商業事務等等是被蓄意乃至惡意泛政治化了。香港積累的很多問題並不是回歸以來才有的,當然回歸以後,我們更應該把它們處理好、解決好,而不是更惡化,更不是非政治問題被政治化,這是我們要看得很清楚的,不要跟隨人家的操縱起舞,不能被帶到溝裡。
第二,不只是中美關係,整個世界也已經進入國際關係重構、國際秩序重組、國際規則重寫、國際格局重建的一個過程。在這樣一個大變局的前提下,香港更要看准自己優勢、特點,挖掘並用好自己的潛力。有些要通過完善制度機制,有些是通過找到新的增長動能促進發展,有些是解決多年拖延的民生問題,包括但不限於住房和青年就業等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風險挑戰繞不開、躲不過,另一方面,我們不要被帶到溝裡。正常的一個人,他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工作和生活,當然就要有對本地的和所屬國家的認知與熱愛,不只香港,不只中國,包括整個非西方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其實都要有自己的自主性,而不是被牽著鼻子最後掉進陷阱還無法自拔,甚至掉進去了還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