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在認識到現有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後,中國政府已經要求進行政策改革來解決環境問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事實上,中國聲稱自己是最先將實施可持續發展當做國家戰略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政府也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實質的成效,包括減少貧困和控制人口增長。這些努力並非單純的政治口號,是可持續發展方面重要的政策實驗。
但是,中國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的大部份地區處於經濟發展的初期到中期,必須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限制等關鍵性問題。同時,經濟和社會結構問題也存在。由於可持續發展概念很難定義和衡量,缺乏普遍的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現行戰略的不足。
根據2012年裡約+20(Rio+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決議,一個國家改善社會福利的任何行動都可以計入可持續發展的行列中。但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方面的權衡卻常常被忽略。例如,如果消除貧困總是伴隨著環境的退化,那麼這樣的發展是不是可持續發展呢?
文章稱,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還面臨著許多目標和權衡的衝突。到2011年底,中國農村地區的貧窮人口達到1.2238億。儘管政府希望可以通過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來減少貧困,但貧困問題和環境問題是相互關聯的。
文章稱,最壞的情況是發生惡性循環——一方面,減少貧困需要經濟發展,這就給脆弱的生態系統增加了壓力;另一方面,在低收入地區,當他們努力擺脫貧困時,環境和自然資源卻成為了限制條件。例如,砍伐森林、過度放牧和農業土地的過度開發導致了資源退化,自然災害增加,這又反過來減少了貧困地區的發展資本。許多人擔心,由於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級階段,解決諸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會增加工業成本,並降低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