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智庫中國通戴博:從《北京人在紐約》起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1:16


戴博在北京人在紐約中與姜文演對手戲 電視截屏
 

    文化交流促進者 人民融合親歷者

  雖然沒有當影視明星,但戴博後來一直從事著美中文化藝術教育的交流工作。他在中國前後生活了11年,參與過中文版《芝麻街》及其他少兒節目的製作;2001年起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美方主任六年;出任美國住宅與城市發展部與中國建設部共同舉辦的“中美住房合作項目”主任。中文越來越熟練的戴博還擔任過江澤民、李源潮、卡特、基辛格等中美政要的翻譯。

  回美後,戴博從2007年到2013年擔任馬里蘭大學美華中心主任。多年的美中兩國交流經歷,那時已經使他成為在美國外交學界嶄露頭角的“中國通”。他主持了家鄉雪城大學的“中國論壇”,經常在美中媒體擔任中美關係與中國事務的評論員,還到國會出席聽證會,在東西方研究中心、亞洲協會、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史密森索尼安學會等智庫演講。2013年9月起,戴博接過退休的前駐華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的重擔,出任美國頂尖智庫“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

  戴博承認,文化教育交流對於美中關係的良性發展非常重要,但其效果很難用統計數據具體證明,因為互相影響,改變思維和態度是潛移默化的漸進過程。在多年實踐過程中,戴博感覺到一些刻意做的項目,效果反倒不盡如人意,像當年他參與過的中文版《芝麻街》,因為美中雙方理念和文化背景很不同,中文版本效果與美國版的《芝麻街》大相徑庭。相反,戴博認為,民間自發的人文交流和移民效果更彰顯。他說,中美交往40年,最大的成果是中國來美移民和從美國回中國的“海歸”。

  戴博指出,現在美國人口密集的地區,像紐約、加州等地,美國人並不覺得中國人是外族,中國人可能是他們的同事,是鄰居,孩子們是同學、是球友,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以後如果中美關係越來越糟糕,這些人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