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一群客家先賢丘逢甲、溫仲和的門生謝逸橋、謝良牧、梁千仞、林百舉,尋求客家籍南洋華僑的支持,在汕頭創辦《中華新報》,《中華新報》成為同盟會在嶺東鼓吹反清革命的重要輿論陣地,在該報任職的大批梅州籍的客家知識分子由此開始加入南社的進程。
1910年,在孫中山倡導下,黃金慶、陳新政等檳城華僑在檳城重組《光華日報》,由胡漢明撰寫招股書向華僑招股,當年12月2日,《光華日報》在檳城創辦。《光華日報》至今仍在,已經走過了100年的歷史。」
《中國日報》是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也是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創刊。孫中山選擇香港作為辦報的基地,是因為它靠近華南起義地區,又為清廷勢力所不及。籌集經費,採購設備,選定人員,孫中山都親自出馬,報刊名稱也是他確定的,取“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之意。由於港英當局一時不准孫中山入境,他便委託自己得力的助手陳少白去香港辦報。
第三,抗日戰爭中客家報人的輿論宣傳作用重大。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客家華僑在抗日宣傳工作上表現得非常出色。中國的報業大王、福建永定籍的客家人胡文虎所創辦的星洲日報、星島日報等一系列“星系報”,就成為當時華僑社會中宣傳抗日救國的堅強陣地。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第二年,胡文虎即禮聘愛國作家郁達夫到星洲日報主編文藝副刊。胡文虎鄭重宣佈:“星系報目前最高的旨趣是為國家服務,為抗日努力。”郁達夫也就遵循了這個神聖的抗戰宗旨,把當時的星洲日報文藝副刊,辦成了在南洋文化界的一份最出色的“抗戰副刊”。1939年秋,為了抗日救國大局,胡文虎聘請共產黨人喬冠華前來新加坡擔任總匯報的主筆。
與星洲日報相同,另一個重要的抗日宣傳陣地是香港的星島日報。星島日報創辦於1938年,即南京、上海相繼淪陷,東南沿海受到日寇封鎖的嚴峻形勢之下。當時胡文虎宣佈辦報的目的有四條:1,協助政府,從事於抗戰建國之偉業。2,報道新聞,兼為民眾之喉舌。3,提倡學術,發揚科學之精神。4,改良風俗,善導社會之進步。
在南洋的客家華僑中,為抗日救國而宣傳吶喊的文化人之中,最出色的當推胡守愚。胡守愚,永定縣下洋鎮人,早年在暨南大學就讀,暨大畢業以後,任新加坡星中日報主筆。他在新加坡期間,經常在星中日報和星洲日報撰文,鼓吹抗日救國。
除了胡守愚之外,長期在緬甸負責仰光日報主筆的陳蘭生,也在抗日救國宣傳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陳蘭生,永定縣岐嶺霞山村人,青年時期到南洋謀生,在緬甸仰光日報當總編輯。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利用仰光日報社論,經常寫文章宣傳抗日救國,力主國共合作,反對分裂內戰,主張槍口一致對外。所以在陳蘭生的主持下,仰光日報的社論是很有號召力的,團結了不少愛國華僑為抗日救國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可知,客家人具有民族氣節,具有崇尚文化精神,整個民系當然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雖經輾轉流徙,其文化氣質不變。對文字的重視要超出其他族群。以筆墨為武器,抵禦強敵,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是客家人自覺的歷史責任,也是理想與追求。通過新聞媒體的輿論功能,客家人確實成為“民族心理發展中的一群勇者”。
客家政治領袖多為優秀的傳媒人
前面我們已經提及孫中山,他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但他又是中國最傑出的傳媒人。孫中山一生直接創辦或者領導創辦的報刊有十多種。此外,他還領導了三次較有影響的新舊思想的報刊論戰,享有“中國最偉大之主筆”的美譽。
另外一個熱愛新聞傳媒工作的重要的客家籍政治人物是鄧小平。
鄧小平生於四川廣安。在明朝時,其先祖因在朝任兵部主事,從江西吉安入川,定居入籍。據前英國駐華大使理查.伊文思所作《鄧小平傳》介紹:“在鄧小平出世二百年以前,鄧文明的祖先從華南移居四川(注:即為清康熙年間入川)。他們本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漢族的一部分,客家人所講的方言和所保持的風俗習慣,與中國南方當地的其他漢族人和非漢族人都不同。”鄧小平當年報名留法勤工儉學時的登記表上注明的籍貫是“廣東客家”。在她女兒寫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中也有提到鄧小平是客家人。
20世紀20年代,鄧小平遠渡重洋赴法國留學。在巴黎的一間地下室,他主辦了《赤光》報刊。他自編自寫,自己刻鋼版,自己油印,因為他油印技術好,印出的刊物漂亮,大家給他“油印博士”的美稱。20世紀30年代初期,鄧小平在贛南、閩西蘇區時,擔任了紅軍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的主編。1934年,毛澤東曾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提到:“僅在江西地區,《紅星報》的發行量就達17300份。”後來,他的新聞思想對中國影響很大。此外據不完全統計,鄧小平一生先後為50多家報紙題寫了報頭,有濃郁的新聞情結。
還有一位著名的客家政治家、傑出的新聞人,他就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兒子廖承志。廖承志官至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他精通日、英、法、德、俄等國語言,1936年12月,參加了紅軍長征的廖承志到達陝北,被分到新華社工作。廖承志負責全部外電,而且承擔編輯新華社廣播稿件的任務。廖承志每天收聽並翻譯日本同盟社、蘇聯塔斯社、法國哈瓦斯通訊社的外文消息,加上國內其他的消息、評論,每天近兩萬字的內容,全部由他一個人刻蠟版。1938年至1941年,廖承志到香港聯絡一大批文化精英和愛國志士創辦和協助創辦了《救亡日報》、《華商報》等一批救亡報刊,這些報刊以商業報紙的面目出現,在中國大陸、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產生了重大影響。1946年廖承志回到延安,任新華社社長。
值得一提的是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廣東惠陽客家人,1918年6月隨孫中山到上海後,創辦《建設》雜誌,宣傳和研究革命理論。發表《三大民權》、《〈全民政治論〉譯序》等文章。同時翻譯孫中山用英文寫的《實業計劃》第一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