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近平的大歷史觀與習氏台灣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9-01-26 00:08:42


 
  於是他提出了“同心圓歷史課程架構”:“第一圈是鄉土史(縣市或北、中、西、南、東地區),第二圈是台灣史(或含閩粤東南沿海),第三圈是中國史,第四圈是亞洲史,第五圈是世界史。”這種同心圓歷史課程在教育階段分配上,“小學中低年級歷史教育的重心放在第一圈,高小一、二圈,國中二、三圈,高中二、三、四圈,大學三、四、五圈。”從學術目的來看,杜正勝所謂“同心圓理論”的基本架構,而其中心問題是如何立足台灣,切割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繫。

  台灣著名的政治學者張亞中對此理論有深刻的評論:“同心圓理論”的脈絡邏輯是,從地理的立場與框架來寫歷史,把台灣放在東亞或世界的角度,而不是放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角度來書寫台灣歷史。一般而言,歷史教科書作為一種官方書寫架構下的作品,其主要的政治目的,在於建構民族與國家認同,它是打造國家與民族認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關鍵作為。從此,伴隨著“同心圓理論”,台灣青年開始接受一個新的史觀。杜正勝是這樣界定他的史觀的:“我要提出三點:一是我們決不能忘記台灣還有原住民的歷史,二是不能忽略海商或海盜與台灣的關係,三是自西元1600年以後,台灣歷史必須放在東亞之局勢之中,被殖民的角度思考。”(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170頁)很清楚了,杜正勝是從“殖民史觀”來講述台灣的歷史。與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一樣,為了賦予獨立的正當性,他們的歷史也是從原住民開始,以彰顯這個地方原來是個“似無主地”,然後再講述殖民政權的進入,最後完成了切斷與殖民國的關係,走向獨立建國。⑧

  必須指出,“同心圓理論”最大的危害在於,通過民進黨政府的實際運用,已經以此為基準改變了台灣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性質。台灣青年現在從小就接觸整套的“台獨史觀”教育了。長此下去,兩岸同胞的史觀會出現完全對立、水火不容的巨大差距,台灣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因爲被“台獨史觀”洗腦,無法認知歷史真相,與大陸史觀處在不可調和的衝突思維當中,如此,兩岸關係就必然處在動蕩不安、永無寧日的境地。

  第三,民進黨及台獨勢力“去蔣化運動”的實質分析。

  “台獨史觀”在形成的過程中,必須採取大破大立的方式方法。在樹立“台獨史觀”的同時,就必須破解兩蔣史觀、尤其是蔣介石主政時期的史觀,如果不徹底破解,“台獨史觀”的建立就面臨巨大的思想阻力。如果明瞭於此,對民進黨執政之後突然掀起的“去蔣化運動”的真正原因及目的、動機,就能基本掌握了。

  ⑴發起階段:打響“去蔣化運動”第一槍的是陳水扁。1996年,當時擔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下令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此擧與李登輝正在全力催生“台獨史觀”的言行是完全吻合、全面契合的。⑵擴展階段:2000年民進黨執政之後,拆除蔣介石銅像舉動蔓延,僅僅在台軍軍營中就拆除了200多座蔣介石銅像。⑶高峰階段:2007年堪稱“去蔣運動”的高潮。時任領導人的陳水扁,在就職7周年宣布將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並卸除“大中至正”四字。導致全台灣社會都沉浸在藍綠對抗、族群衝突、省籍情結和統獨之爭當中。2016年大選後,民進黨取得立法機構絕對多數,立院黨團力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為新一波的更大力度的“去蔣化運動”拉開序幕。

  應該指出,轉型正義不是不好的東西,其意為當國家從獨裁政權或內戰狀態轉移至民主政治或和平狀態時,對過去發生之侵犯人權行為,執政政府以轉型正義維持社會穩定與滿足應報思想,並教育後代人民不至於重蹈覆轍。但是,民進黨的轉型正義之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對兩蔣以及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及有關一個中國的作為進行徹底的否定。台灣輿論均認為,所謂的轉型正義,恐怕是綠營運用多數暴力清算反對黨的藉口。其實,民進黨的轉型正義絕非囿於黨爭,骨子裏,是有助徹底否定傳統中國史觀、完全確立“台獨史觀”的重大措施。

  “台獨史觀”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史觀,是非科學的歷史觀。唯心主義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人們的思想動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唯心主義史觀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台獨史觀”正是以“台獨”的精神需求來解讀台灣的歷史。這樣的史觀,絕對得不到兩岸中國人的認同。

  四、兩岸的史觀之間存在歷史周期律嗎?如何面對?

  根據上述分析,習氏台灣史觀與“台獨史觀”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前者是包容的、一統的,後者是孤立的、分離的。前者是深得大陸民心、兩岸同胞民心的,獲得擁護的。後者則是洗腦新一代台灣青年,灌輸分離意識,必然造成台灣社會意識分裂和兩岸情感分裂的。更需要指出的是,習氏台灣史觀才是保證兩岸和平發展得以存續的史觀,“台獨史觀”一定是引發兩岸戰爭的史觀,“台獨史觀”必然是兩岸武力衝突的誘因。

  史觀的正確與否,與兩岸雙方的認同是否存在密切相關?如果連中國的歷史都無法認同,那也就沒有文化認同,更加沒有中華民族的認同。沒有認同,就沒有同情心,沒有同理心,這個時候,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訴之武力。如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劇還會上演。也因此,兩岸關係如何避開歷史周期規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習近平十分重視歷史周期律這個哲學命題。2012年12月,習近平走訪8個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並同各個領導人分別座談。習近平稱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窑洞關於歷史周期律的一段對話,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2013年9月,習近平在河北西柏坡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表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又說:我們是共產黨執政。很多規矩是共產黨立的,執行也是共產黨去執行。毛主席同黃炎培談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是說要讓人民來監督。

  歷史周期律是什麼?1947年,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興亡周期律。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衹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衹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段對話,又稱為“窯洞對”。

  歷史觀正確與否,關係人心聚散、國家興亡、民族盛衰。假設中共容忍台獨、對台灣走向分離方向不聞不問,甚至默認“台獨史觀”,那麼,儘管其它的民生、經濟、文化、外交事務做得最好,這個政黨也會因為主權的失控而必然失去民心、失去執政機會,因為這是違背兩岸主流民意的。反言之,具備充足信心的中共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發生,都不可能讓台灣獨立成為事實,甚至是不惜付諸武力,這就可以確保政權的穩定。所以大陸在力促和平統一過程中,從不承諾放棄武力。因為這關係到中共預防“其亡也忽焉”的大事。對待“台獨史觀”,中共及大陸方面,衹能是零容忍。

  這個問題則是站在台灣的角度來提出的。觀看台灣的歷史,日本在侵佔時期推行了近半個世紀的殖民史觀、殖民文化,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蔣介石國民黨接掌台灣之後,殖民史觀才得到消除。然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執政55年之後,傳統的歷史觀被篡改,國民黨失去政權。現在民進黨再次執政,“台獨史觀”看來會冒升到頂峰。結合歷史周期律來分析,不能不思考這個問題:“台獨史觀”最後的宿命,是否要因為武力統一台灣之後才有可能消除呢?

  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就嚴密論證了為何不承諾放棄武力的道理:爭取和平統一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為什麼不能做這樣的承諾?第一,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保障。和平是統一的一種方式,是以統一為前提、從屬於統一大目標的、因而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而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離開了統一,離開了一個中國原則,和平就失去了基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爭取實現和平統一,避免使用武力。如果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就等於自捆手腳,結果衹會使得和平統一成為不可能,導致最終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第二,八項主張明確指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的圖謀的。在台灣,存在著一股分裂勢力,企圖依靠外國勢力的支持、千方百計地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在國際上,也存在著一股勢力,支持台灣分裂勢力達到目的。正是由於我們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台灣分裂勢力在外國敵對勢力的支持下鋌而走險,穩定了兩岸關係大局,維護了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因此,中國政府在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統一的過程中,從來就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⑨

  上述基本道理,已經寫進了《反分裂國家法》。台獨思潮的興起、台獨政策的實施,現在似乎無人可以阻擋。但是,大陸高懸《反分裂國家法》,一旦“台獨”踩穿底線,和平統一的機遇立即消失,武力統一將立即實施。頃刻之間,“台獨”的一切都煙消雲散,“台獨史觀”又如何獨存?不過可以預知,兩岸都將付出沉重的歷史代價。這不是兩岸同胞的期待。

  現在,大陸社會的武統思潮一浪高於一浪,這是有客觀的因素的,刺激大陸武統民意的主要因素不在大陸政策本身,而在於“台獨”言行日趨猖獗。尤其是在“台獨史觀”教育下成長的台灣年輕人,如果無法消除歧見,必與大陸青年的歷史觀格格不入、甚至敵視敵對。史觀衝突的危害,將是兩岸要面對的最大危機,“台獨史觀”,是引發兩岸武力衝突的最根本因素,時間越長,危害越大。這是務必再三強調的。

  因此,兩岸關係和平統一最大的障礙就在於“台獨史觀”的不斷冒升、蔓延,也因此,習氏台灣史觀的重要的現實意義就更加凸顯。衹有習氏台灣史觀在兩岸關係中得到確立並遵循,台灣同胞據此努力抵制“台獨史觀”,甚至不惜凝聚力量,通過選舉方式終止“台獨”執政,從內部遏制消除“台獨史觀”,兩岸才能無戰事,兩岸同胞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家人,才能確實具有一家親的情懷,海峽兩岸才能夠獲得永續的和平,中華民族的復興才能夠得到歷史的保障。

  對於“台獨史觀”的濫觴,習近平是瞭解的,也是甚為擔憂的。他在2014年9月26日接見台灣統派團體時,更有感脫稿發言說:“欲去其國,必先除其史;除其史,就可除其心。”台灣專家張亞中在現場觀察後指出,這是大陸領導人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兩岸認同分歧感到憂慮,並認為台灣“去中國化”的史觀教育已經甚為嚴重,已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在現階段,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還沒有失去,兩岸仍需努力,大陸方面更需沉得住氣,同時要有作為,當然也會劃出遏制“台獨史觀”的政策底線。2014年7月7日,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發表講話指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任何人想要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如果說習近平的台灣史觀有什麼底線思維的話,這就是了。

  註釋:

  ①《習近平: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央視網,2017-09-29

  ②《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大歷史觀》,北京日報,2017-04-24

  ③《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文)》,中國評論通訊社,2014-02-19

  ④《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意義》,中國台灣網,2017-11-24

  ⑤《台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啓示與思考》,《紅旗文稿》,2015-10-10,作者:劉中威,台盟中央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

  ⑥《國台辦:李登輝言行暴露錯亂史觀可恥殖民奴化》,中國新聞網,2015-09-16

  ⑦《旺報》(台灣),2017-06-30,作者:潘朝陽,台灣師大東亞學系兼任教授

  ⑧《異化的史觀與認同:從我者到他》,《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4月號,總第172期,作者:張亞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⑨《江澤民同志八項主張問答》,國務院台辦,2003-01-01

  (原載於《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8年3月初版;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1月號,總第25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