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英:台灣民眾國家認同中的政治理性分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1:10:24


 
  李登輝執政後,更加強調要以“新觀念、新做法”,用“更靈活、更富彈性的態度處理對外關係”。1989年3月,李登輝訪問新加坡後宣稱今後台灣“外交”要“重利輕名”、“舍名求實”。1990年台灣當局明確宣稱“外交”上“漢賊不兩立”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要在國際上與大陸“和平競爭、平等共處”。1990年6月,李登輝正式提出“全方位務實外交”的主張,聲稱“冷戰結束後,中華民國要趕快走出去,占一個有利位子”,“要有尊嚴、有國格的走進國際社會,否則會困死在這個小島上” 。至此,“務實外交”成為台灣對外戰略的“主軸”。
其次,台灣的“務實外交”策略具有濃厚的功能主義驅動色彩。推行“務實外交”以來,台灣的外交策略不斷進行調整,可謂名目繁多。其共同點是現實主義思路始終占據上風,以自身的資源優勢為基礎,利用國際環境的變化,採取更為實際、更為靈活的策略是台灣對外關係的主要旋律。

  第一,花樣不斷翻新的經濟外交是台灣當局“開拓國際生存空間”的主要手段。自從1990 年台灣當局提出“務實外交”的政策主張以來,以“經濟共榮外交”、“金錢外交”、“外貿外交”為名目的經濟外交是其優先戰略。這是因為經濟是台灣的優勢外交資源。一方面,台灣經濟的快迅發展使台灣在對外關係方面獲得了寶貴的回旋餘地。上世紀70、80年代,在台灣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的同時,台灣經濟卻取得驚人的成就,躍據亞洲四小龍之首。尤其對外貿易額大幅成長,使經濟成為對外聯繫的重要橋梁。另一方面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地位的提升為台灣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冷戰結束後,由於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與依賴日益加深,這為台灣經濟外交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台灣當局認為,經濟往來甚至比“官方”政治互動更為重要,曾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璇表示,經濟力量、貿易及科技巳逐漸取代軍事,成為台灣鞏固“國際及外交”地位的重要因素。以經濟促政治的手法可謂屢試不爽:通過重金收買、直接賄賂,台灣得以與中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弱小國家維持邦交關係。利用某些國家經濟落後進行大量的經濟援助,換取它們為台灣重返聯合國提案搖旗呐喊。通過緊密的經貿聯繫不斷提升與歐美大國的實質性關係,與歐美等國的貿易關係都大幅增加,這推動了台灣與美日歐政治關係的發展,使一些國家原來被視為禁忌的“高階政治”方面出現了某種鬆動的跡象,如政治人物的互訪和接觸層次有所提升,一些美歐國家公開對台軍售等。2009年5月,歐盟經貿辦事處在台北成立了“歐盟中心”,作為全面提升台灣和歐洲雙邊交流和了解的主要管道。2010年11月,歐盟正式宣布台灣取得歐盟免簽證待遇。近來,歐洲智庫也發布報告,建議歐盟考慮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 ( FTA) ,這些現象表明,在冷戰結束後的20多年時間里,台灣與歐盟的關係日益密切,雙方的實質關係有所發展。目前台灣在歐盟及其27個成員國中設立了29個代表處。

  第二,以“民主外交”、“人權外交”為核心的政治外交是其務實外交的新工具。“民主、人權外交”一度位列民進黨執政當局對外政策“三大原則”與“三大主軸”之首。依靠台灣的“民主成就”將“中華民國”重新納入國際人權體系成為陳水扁執政時期著力推動的外交目標。這是因為“民主”是其便利可行的外交資源。一方面,“民主成就”可以成為台灣當局樹立國際形象的新標簽。1996年李登輝通過“直選”再次當選為所謂“總統”,此舉成為西方國家眼中的“民主改革成功經驗”。2000年政黨輪替,台灣競爭性政黨政治就被海內外一些輿論譽為華人世界的驕傲和榜樣。至此,以選舉競爭和政治制衡為主要內涵的西方民主政治形式——政黨政治,開始成為台灣政治運作的主要形態。與此同時,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推動下,國家、民族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加強,“民主、對話、和解、合作”逐漸成為新世紀的主流思維,“人權、民主”更是被捧為普世價值,國際大環境為台灣打“民主牌”提供了良好機遇。於是,台灣不斷有人強調,台灣的“民主奇跡”、“人權立國”是21世紀“人權外交”、“多元外交”的基礎。另一方面,民主成為台灣提升與歐美國家政治關係的敲門磚。台灣當局宣稱自己的價值觀與歐美相同,並極力渲染中國大陸在政治及意識形態方面與西方的分歧,以此爭取同情和支持,並離間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台灣大打“民主牌”為“務實外交”增添了新的武器,一度發揮了某些功效。在美國,吳淑珍在訪美期間發表了題為“讓民主的月光照亮亞洲的前途”的演講,鼓吹台灣的“民主”成就,並揚言“台灣一定會加入聯合國” 。在歐洲,2001年,“國際自由民主聯盟”宣布將“自由獎”頒給陳水扁。吳淑珍代行領獎期間,廣泛會見法國和歐洲議會政界人士,除引起歐洲各界對台灣的關注外,也為陳水扁以後“過境”歐洲起到了“敲門磚”的作用。在日本,台灣當局以“人道主義”為借口,安排李登輝赴日本治療“心臟疾病”。顯然,以“民主”為切入點,通過這些有影響人物的活動,在國際上增加了“台獨”的曝光率,凸顯了所謂的“台灣主權獨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