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朱松嶺:維護推動兩岸政治關係前進展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1:09:07


 
  (二)政治互信

  兩岸雙方的政治互信就是建立在“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之上的。國共兩黨在反對“台獨”問題上殊途同歸,通過《國共兩黨會談新聞公報》表達出來,並由此建立了兩黨互信,進而在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領導台灣後,提升為兩岸互信,兩岸制度性協商也由此恢復。但是,由於“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確立時間較短,且具有低階性,因此兩岸政治互信也具有初階性。這些互信還很脆弱,不足以讓兩岸協商談判向某些敏感性議題延展,從長遠看也不足以支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 因此,七年來一直存在著維護和增進政治互信的問題。國共兩黨、兩岸雙方也確實在不斷磨合政治互信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不斷前行。

  維護政治互信。由於兩岸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大陸和台灣當局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各異,對對方的動機和意圖也存在很大疑慮,這些都會體現在協商談判的過程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兩岸領導人在和平發展最初幾年反覆強調“建立互信”、“增進互信”或“積累互信”的原因。 直到今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堅定不移”講話強調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並強調“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後,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迅速回應對“九二共識”的堅持,足見兩岸雙方在維護共同政治基礎、維護兩岸政治互信上的共識。

  增進政治互信。隨著兩岸和平發展的深入,兩岸公權力部門的接觸成為必然。這就需要進一步鞏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一個中國框架”就為兩岸公權力部門的接觸創造了空間。“一個中國框架”實質上是將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法律化,在兩岸雙方的憲制性文件中歸納出更加具體的兩岸共識,以便更深入地促進兩岸和平發展。胡錦濤同志“12﹒31”講話中正式提出了“一個中國框架”的概念。2013年6月12日,國民黨吳伯雄榮譽主席在與習近平總書記會面時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表示台灣當局與大陸達成了“一個中國框架”共識。這一共識,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國共兩黨、兩岸雙方的共識,是兩岸政治互信深化中的成果,儘管“太陽花”運動打亂了馬英九當局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節奏和進程,但這一共識的提升依然有利於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的勢頭穩定進行。兩岸政治互信的維護和提升無疑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化、永久化的政治保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