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清賢:和平發展願景下的社會資本建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7:01:46


 
  三、社會資本下的兩岸交流

  回顧兩岸關係的發展,社會資本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1980年代後,兩岸逐漸開放;台灣在1987年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大陸也在1988年發布《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兩岸開始愈來愈頻繁的人員、經貿等交流,這種趨勢有利於兩岸的社會資本建構。

  1990年9月,為了處理偷渡客的遣返問題,兩岸政府委由紅十字組織簽署《金門協議》,開啟兩岸從1949年分離以來,公開簽署協議的時代。兩岸社會資本的網絡、信任等建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規範。

  但處理兩岸事務不能一直依賴紅十字會,因此除了大陸在1988年9月成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台辦),台灣在1991年1月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以下簡稱陸委會),雙方分別在1991年3月、12月,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以下簡稱海協會),各自受陸委會、國台辦委託,處理兩岸日益繁雜的交流事項。

  後續經過了一連串的預備性磋商,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1993年4月的新加坡會談中,代表簽署《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辜汪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協議。1994年還以交換函件方式,生效實施《兩會商定會務人員入出境往來便利辦法》。

  為了因應兩岸關係的迅猛發展,江澤民遂在1995年1月的春節前夕發表「江八點」; 同年四月,李登輝也提出「李六條」回應, 兩岸官方關係此時走向正面積極發展。但隨著台灣的「務實外交」在1995年推展到訪問美國,以及在1996年進行「總統」大選的言論刺激,同時間,大陸也發表一連串嚴詞「批判台獨」的文章,還進行飛彈試射與登陸演習,兩岸政府部門的互動急速降溫,但是民間交流卻繼續發展。

  以兩岸官方關係降溫後的1997年起觀之,兩岸的貿易金額年年提升,縱使有1999年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中斷了兩岸官方互動,加上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陳水扁執政時期,包括2002年的「一邊一國」、2003年的催生「新憲法」、2006年的終止適用《國家統一綱領》、2007年重啟「台灣正名」運動、2004年與2008年的公民投票,以及2005年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等,諸多不利於兩岸關係的言論與行動,讓兩岸官方關係更形冷凍,但兩岸民間交流似乎不受影響,貿易金額依然增加。

  從發展趨勢看來,兩岸貿易金額在2000年踏上百億美元的台階後,增長趨勢愈來愈明顯;除了2009年因為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而負成長外,其他年度皆約以百億美元的幅度增加,金融海嘯後的2010年更大躍升到千億美元的台階,2014年已超過一千三百億美元。 大量增長的貿易金額,顯示商業關係建構的社會資本,亦即商業經貿的網絡、規範、信任,未因官方政治波折而有所阻礙,理應繼續維持增加。

  以兩岸人員交流而言,在2005年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與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以及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因為官方協商管道中斷,改由民間團體在澳門協商達成「雙向、對飛、不落地」的春節兩岸包機後, 2006年起的兩岸民間交流人數看來,成長亦是大勢所趨,尤其2008年的二次政黨輪替後,人數更是大幅成長,如表2與圖2所示。

  其中,台灣赴大陸人次維持四、五百萬的高比例,大陸人民來台觀光、經貿等交流人次更是積極,特別2008年後正式全面開放陸客來台,以及鼓勵大陸人士來台進行商務活動等,在2009年的大陸來台人次突破一百萬後,2014年已接近四百萬人次,總數逼近一千萬人次。這種愈來愈綿密的交流,對於含括了網絡、規範、信任等要素的社會資本,當然應該隨之增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