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清賢:和平發展願景下的社會資本建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7:01:46


 
  五、兩岸認同的台灣認知

  想要解決兩岸政治認同矛盾,必須先釐清認同的意義。認同(Identity)是什麼?依據韋氏大辭典的解釋,認同就是使特定人或群體與其他人不同的品質或信仰等。認同意指在不同情況下,本質或性格特質的相同性(Sameness),或是構成一事物之客觀事實的相同性,也就是同一性(Oneness);認同亦可指一個體的可區別性或個性,也就是個體性(Individuality),或是心理鑑定所建立的關係。 所以,認同是性格特質或客觀事實的相同性,但這種同一性正可顯示我群的個體性,建立與他群有所不同的我群心理認知。
從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德國學者艾瑞克森(Erikeson)研究兒童心理形成過程後指出,認同首先是特定的個人意識,接著追求連續經驗,然後達到與集體理想的一致。其中有二個面向,一是個人對於存在空間與時間的自身直覺,另一則是個人對於別人承認自己定位的直覺。 

  認同涉及個體到群體的心理髮展過程,個體是如何認同群體?群體又是如何將自我概念(Self-concepetion)賦予個體?相對來說,個體是如何再產生對於群體的認知?上述過程如同馬克思主義大師葛蘭西(Gramsci)所言,我們個人改變和調整自己時,如何在同樣程度上也改變和調整以自己為中心的複雜關係。 

  人類的認知與反思能力,使得「自我」(Self)既是主觀,又是客觀;亦即有一個「主我」(I),也有一個「客我」(Me)。「主我」是認知過程,「客我」是以自我概念形式表現的認知,「主我」和「客我」存在辯證的關係。當「主我」建構「客我」時,「主我」同時也受到他所建構的「客我」制約與影響。

  自我認同可以包括兩個相對獨立的自我概念,也就是社會身份與個人身份。社會身份包括了社會認同,也就是與身份一致的自我描述,其源自於社會上的成員資格,例如國家、種族、性別、職業等。個人身份則包括個人認同,在性質上更加個人的,例如甲的孩子、乙的朋友、丙的配偶等。 

  社會心理學家透納(Turner)指出,社會認同是一個人界定自己或是其他人的社會分類依據。基於對社會認同的需求,使得人們尋找、創造、提昇,自己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的真實特點。如果一個群體缺乏了真實的特點,成員不但在形式上離開群體,也會在心理上與群體分離;而且渴望成為另一個更高層次群體的成員,或是採取創造性和挑戰性的策略,恢復該群體真實的與眾不同特點。 
綜上所述,在個體方面,認同是對「自我」的定位,涉及自我認知的「主我」、他人對自我認知的「客我」;同樣的邏輯應用到群體時,個體自我產生對群體的認知,也從群體中得到個體自我概念。個體認知到個人在社會中的個人身份、社會身份,這種社會認同是一個人界定自己或其他人的社會分類依據,人們會尋找、創造、提昇,自己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的真實特點;換言之,社會認同顯示我群的相同性,心理認知我群與他群的不同。

  基本上,認同可以區分為兩個相互對立的理論觀點,亦即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本質主義主張認同是原生性的,本質上是給定的、持久的,根自古老起源;建構主義則主張認同是社會建構的,人類社會的創造發明。時至今日,建構主義論點逐漸占上風,愈來愈多學者採用,主張對於多樣性的理解,以及普遍深入的建構主題,支配當前社會理論重新思考文化與認同。 
進而言之,本質性認同(Essential Identity)相信認同是先天給定的,通過共有的象徵符號、集體記憶、語言、文字、習俗、神話、歷史、地理等形成;本質性認同透過主觀的認知、理解,客觀的證實、灌輸,從文化認同發展出政治認同,形成了意識型態、公民文化、政治宗教等。

  建構性認同(Constructed Identity)則強調認同是後天形成,由知識份子和政治菁英培育,或是認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y)的倡導,隨著利益與環境的變遷,持續進行重新詮釋。建構性認同不像本質性認同,強調較單一的象徵符號等;其採取較為多元的途徑,尤其是公民文化、制度認同的建構,亦即從政治認同動員出文化認同。
但從另一角度而言,本質性認同的特徵,經過社會建構的過程後,可以產生一定程度的認同效果,因此一切認同似乎皆可被視為建構性認同,這也就是愈來愈多的論點支持建構性認同的理由之一。正如安德森(Anderson)將民族定義成「想像」的政治共同體, 「想像」為本質有限、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

  以台灣認知的兩岸認同而言,由於公民意識與制度認同的內部思維,以及兩岸軍事外交對峙的外部環境,台灣民眾「台灣人」的我群意識愈來愈被民主化與在地化的政治運動強化,「中國人」則逐漸被異化為他群,於是「認同是台灣人」的民調比例在1994年超越「認同是中國人」,2007年更超越「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台灣人」,而且比例繼續增加。
這種將「中國人」界定為他群,強化「台灣人」的我群意識,其實是違反大多數兩岸人民同文同種的「本質性認同」,但政治運動型塑的「建構性認同」重新詮釋並加以取代,因此「認同是台灣人」的「想像」漸次取代「認同是中國人」與「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台灣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