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潘兆民:兩岸關係2.0的新思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7:40:37


 
  依其言,連美國都不斷的想盡辦法,面對中國崛起的亞太情勢,並尋求長期的戰略對話,以便磨合兩方的新關係。反觀台灣,面對中國崛起的後美國時代,是否已經具備的新戰略思維以便因應亞太新情勢?

  筆者認為,後ECFA時代的到來,台灣必須正視台海現勢已然改變。傳統“兩岸關係1.0”的冷戰思維也應重新定義,必須追求的是動態的、與時精進的均勢,而非建立在“對抗與封鎖下的冷和平”。對台灣而言,應以“互信2.0”的政策行動,思考如何重新找到中美兩方競合下的著力點,就如中亞小國吉爾吉斯基於自我戰略利益考量,奉行典型的多邊外交,一方面鞏固與俄羅斯的傳統戰略關係,另一方面也與美國積極發展戰略合作,讓美俄兩國均在境內設立軍事基地,同時與兩強軍事合作之下,為自己爭取到不少的利益。 

  五、結論:向中間靠的戰略選擇:“兩岸互信2.0”

  以南海、釣魚台議題為例,對兩岸關係而言,當前的政策困境正是“兩岸態勢處於無法合作,也無法單獨行事的局面”。對台灣而言,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不可能不關心其發展,但受制於國際政治的政策“困境”,南海、釣魚台議題加深了台灣被邊緣化的疏離感;應該著力,卻無從著力。

  北京方面也曾多次表示兩岸合作的意向,特別是在法理層面、經濟層面、能源層面、觀光層面等可以先行啟動。但果真如此,必將引發美、日、及東南亞國家及台灣部份人民對台北的政治疑慮。所以在上述議題上,嚴肅地考驗兩岸關係,特別是一旦發生軍事衝突的情況,台北的立場,更是一大考驗。因此,上述議題注定是摩擦不斷,隨時隨地都涉及台灣的選邊策略,不同的策略都涉及到台灣的安全和利益。

  毋庸質疑,目前的現狀是北京與台北的實力、地位很不對等,以至於台灣方面在參與上述議題時都是不平等的。亦即是,除了在純粹的兩岸關係之外,很難有主動的積極作為,特別是在涉及北京的議題時,必然同時受制於朝野關係和外在情勢的雙重制約,而形成可以做的(如與北京合作),卻不敢做;想做的(與美、日合作),做不了。因此,上述議題屬於政治範疇的“政策困境”,而且是不需要急於處理的困難問題。所幸各方的底線長期存在,各方也比較清楚;因此,審視當下情勢,還不至於突變。故而台灣方面仍有時間,磨合朝野關係與兩岸關係,以期在可遇見的未來改變自己在東亞區域的角色和位置。

  為能在兩岸互動中順利解決政策問題,在雙方談判、協商對話和合作中,首先需要對“問題”明確界定。在政策分析的範疇中,問題的確立和議題的建立,是制定政策的第一步。所謂的“困境”,本文主張兩岸決策者應透過“互信2.0”的政策行動,回應公眾和環境的要求,在當前的約束性條件下,通過政策行動可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行動。換言之,政策行動必然是針對那些當下已經存在的“困境”,而這些“困境”又是可以“擱置爭議”的方式,通過“兩岸關係2.0”新思維,以“互信2.0”的政策行動,努力合作方可逐步解決。
問題是,當兩岸面對當前的上述政策困境,就可以認定當前兩岸政治氣氛不佳,而無需任何做為了嗎?這是“兩岸關係1.0”的舊思維。相反的,兩岸更應該努力思考如何突破政策“困境”,如何將兩岸當前的政策困境轉為政策“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