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潘兆民:兩岸關係2.0的新思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7:40:37


 
  “互信2.0”的政策行動思維

  “互信2.0”源自Web 2.0概念,所謂Web 2.0是指“一組以網路為基礎的技術服務,服務內容具有社會協調和互享的成份,參與這項服務的社群得以針對內容提出貢獻、管控,表達意見,決定議題之優先程度”。 筆者以上述Web 2.0之情境設想,兩岸在推動互信建構的前提上:兩岸並不存在,因為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情境,所以必須即刻降低軍事威脅。相反的,兩岸的現況是經濟互動頻繁,完全不同於過去冷戰時期之軍事與政治對立,台灣方面雖然僅是片面的單邊宣示“放棄軍事對抗”,但仍無任何政治與軍事的對立情境是符合採用“互信1.0”的策略思維。
據此,“互信2.0”的政策思維,在於當前兩岸借由21項協議簽署的堆疊已然建構不同過去“兩岸關係1.0”的互信基礎。“互信2.0”亦強調現實情境下,兩岸之間應透過合作參與、交流協作與互動,達成動態穩定。誠如美國奧巴馬政府解決公共議題,亦強調e-government 2.0概念,亦即是強調“透明、參與、交流、協作”的特色。 

  詳言之,“互信2.0”是指在兩岸互動過程中,戰略社群以穩定為共識,願意逐步、有組織地共同面對和解決一些導致不穩定困境或難題之過程。強調不斷透過“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形塑安全與穩定環境的過程,因為安全問題不同於政治問題,可借由先經後政地與以規避,相反的,安全問題是兩岸共同面對,而且是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如反恐、治安、重大自然災害、核能安全的互助、重大傳染病的防治等,皆非台灣一己力所能解決。

  該定義的政策思維的三項前提:一是願意針對問題解決而嘗試新的概念;二是願意經常評估和重估互信進展現況;三是願意針對問題尋找問題解決之道。

  先就前提一而言,兩岸領導人皆有此意願,如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以及現任總書記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兩岸觀, 與“總統”馬英九所提出的“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為民興利、兩岸和平” 的新思維,是相通並相互證成,其適足以證明兩岸領導人皆願意針對解決問題,而嘗試提出新的概念。
再就前提二檢視,兩岸皆有意評估當前兩岸互信的進展現況,思考兩岸如何提升互信的穩定做為,如台灣所提“正視中華民國之存在”做為兩岸政治互動的基礎,或提出加入“亞投行”看法,雖仍處於台灣內部爭辯中,但仍具有思考如何提升兩岸互信的積極做為。

  再就前提三評估,目前為解決兩岸經濟上的互助與互補,到目前為止,透過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協商機制,兩岸已共同簽署21項協議,3項共識,包括完成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下簡稱ECFA)、《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以及近期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台灣方面期望透過兩岸的經濟協作,使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意願是相當強烈的。即便是台灣在發生太陽花學運之後,2014年5月7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接見來訪的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時,特別放軟身段說:“兩岸關係遇到些困難,在所難免,有些同胞還有些疑慮,只要秉持將心比心、以誠相待,沒有什麼心結解不開,沒有困難克服不了”。 是以,檢視兩岸的實際做為,兩岸皆有針對問題尋找問題解決之道的強烈願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