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品出口歐美大幅增長的兩個原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4 07:40:32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除取消紡織品配額這一因素外,中國紡織網文章稱,2005年中國紡織服裝製品對美國及歐盟出口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爲以下兩方面: 

  1、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據統計,2005年1-7月,中國紡織服裝製品出口額爲615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佔35%,加工貿易佔27%。中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産品多以貼牌爲主,自有品牌僅佔1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出口紡織服裝製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在華外資企業生産和各類加工貿易出口的外國品牌爲主。

  文章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外資服裝廠商和零售商紛紛到內地設立合資或獨資服裝企業,從事服裝生産,致使中國紡織服裝産業發生巨大變化,幷使産業加工製造水平得到極大的提昇。

  1999年,香港製衣業總商會的180名會員中,有超過半數的廠商在中國內地和其他亞洲國家開設服裝製造企業。因此,香港本地服裝製造企業已大幅度减少。如香港堡獅龍、百達製衣、佐丹奴等國際集團或公司均在內地設立外資服裝企業。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銷售的國際時裝名牌,如貝納通、埃斯普利特和卡爾文-克萊恩等很多都是在中國華南地區生産製作的,在國內銷售的很多進口外國品牌服裝實際上大部分也是在國內生産的。據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2003年統計,在深圳加工的外國名牌服裝達80多個。美國全國紡織組織協會對中國9類進口商品提出繼續設限的申述中所提及的文胸製品,很大一部分是由香港投資內地的黛麗斯國際所製作。該公司年生産能力達6100萬件,許多産品均出口美國。

  此外,許多日本紡織服裝企業都將中國作爲其生産投資的重點地區。如富士紡績公司在中國設立四家合作服裝企業,其中三家是從織布開始的一條龍式生産企業,而其他日本公司,如日本敷紡公司、日清紡公司基本都採取這一生産方式。日本三維爾公司産品還向其他國家銷售,包括爲在華美國服裝企業提供面料。2005年,中國雅戈爾集團與意大利馬佐度、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聯合成立合資公司,生産高檔毛紡布料,其産品除供應雅戈爾高檔西服外,主要出口歐美市場。

  美國在華投資企業也是如此。截至2004底,中國已累計批准設立45265家美國投資企業,實際投資額累計超過480億美元。據稱,中美貿易額的70%來自中國的加工貿易。就出口到美國的紡織服裝製品來說,相當數量的産品是由美國在華投資企業生産的,或是進口美國原料幷被美國進口商加工後再出口到美國的。2005年,美國國際紡織集團(ITG)同香港永新集團合作,在浙江省嘉興設立合資紡織企業,以美國棉花爲原料,生産牛仔布産品,幷根據協議將産品全部銷往美國。如果美國沒對中國紡織服裝産品進口設限,一些海外企業仍計劃將其服裝製造企業向中國轉移。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佔中國出口總額的58%。

  海外紡織服裝業對中國的轉移使中國紡織服裝製造業獲得極大發展的同時,也使大批外資企業的紡織服裝製品出口到美國和歐盟等國,從而取代這些投資國家或地區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因而形成了中國對美國紡織服裝製品出口激增,而其他國家或地區對美國出口銳减的局面。根據美國紡織服裝業的調查報告,1985年,美國進口的紡織服裝産品主要來自韓國、中國香港和台灣,但現在已被中國大陸的出口産品所取代。在1980年代之前,帶有“香港製造”標韱的服裝銷往世界各地,而現在已被“中國製造”標韱所取代。

  2、美國服裝製作體系也是决定性因素

  文章表示,近幾年,美國大量進口紡織服裝産品幷以此取代本地生産,這種做法與美國現行服裝體系及其勞動密集型製作方式密切相關。

  美國現行服裝體系是以大型零售商爲龍頭,聯結製造商和承包商/分包商的服裝採購和製作體系。

  目前,美國服裝製造業中,除少數大型服裝製造商在其服裝廠內生産服裝外,服裝製造商的服裝加工主要通過其國內外承包商和分包商企業製作完成。據調查美國大型服裝製造商爲使其産品更具競爭性,確保交貨速度和産品質量,往往堅持不同的分包體系,如將核心承包商放在成本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如美國國內、韓國、中國香港及歐洲等地),生産價位較高的優質高端服裝;而大批量服裝生産則放在成本較低的國家。此外,由於一些銷售商(如利茲、耐克和銳步等公司)本身就是跨國公司,而且也沒有服裝加工廠,其服裝生産主要依靠外包,因此這類企業的進口額比例達22%。

  在美國現行服裝體系下,美國大型零售商和服裝製造商越來越依賴于海外採購和業務外包,以尋求海外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保持其穩定的銷售價格。據統計,1975年美國零售商銷售的服裝中,進口商品僅佔12%;但在1984年,其零售店內的進口服裝是1975年進口量的兩倍;而1993年,美國零售商的進口額已佔當年前100家服裝進口商進口總額的48%;截至1995年,美國五家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Sears、Kmart、Dayton Hudson、JC Penney佔股份制零售店全部服裝銷售總額的68%。其中,兩家最大的折扣店,沃爾瑪和Kmart控制著美國全部服裝銷售總量(按單位數量計算)的四分之一。鑒於此,美國大型零售商實際上已掌控著美國服裝行業。美國服裝業也從1970年以前由國內大型製造商佔據主導地位的本地製作生産方式轉變爲全球性的外包生産及採購。

  美國紡織服裝業一直是其國內製造業解决就業的一大産業,但同時美國紡織服裝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産業。據統計,美國90%的服裝製作仍爲勞動密集型、非技術或半技術型工種。特別是自1970年之後,美國服裝製造業逐步轉向以中小型服裝企業製作爲主,如做零活的包工者和承包商戶,缺乏規模經濟,因而其市場競爭力也大爲削弱。據統計,美國雇傭1-19人的小型企業所佔比重從1970年的47.2%上昇至2001年的73.1%;而雇員在99人以下的服裝製造企業的比重合計爲96.1%。服裝企業的總體規模也從1970年平均57人降至2001年的27人。此外,美國服裝業中女裝銷售約佔總量的60%,女裝專業化製作也使該産業不得不採用勞動密集型生産方式。美國服裝製造業是典型的以中小型企業製作爲主的勞動密集型産業。

  就勞動力成本來說,美國紡織服裝製造企業是根本無法與中國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的。如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2002年行業工資統計數據,其服裝製造業工人每週工資爲334美元,私企工人的平均水平爲506美元。而據中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進入中國製造業的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祗有539元,同期城鎮工人月均收入也僅爲1235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企業及服裝製造業工人的月工資水平遠遠高於中國製造業工人,特別是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因此,勞動密集型産業及國外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均促使美國大型零售商及服裝製造商從國外,即其他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採購和製作服裝,以大量進口來取代本國生産。

  但美國也擁有優勢紡織産品。美國在大批量服裝生産方面由於勞動力成本高而不具有優勢,但在勞動力成分含量較低、且生産製作高度自動化的基本性産品(如毛巾和床單等)方面,特別是化纖類紡織品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美國紡織服裝業既具有優勢産品也具有劣勢産品,關鍵取决於産品的製作方式、勞動力成分及自動化程度。

  --中美紡織服裝貿易爭端的啓示

  文章指出,綜上所述,中國紡織服裝製品之所以大量出口到美國是各種綜合因素的結果。除中國內企業自行生産及出口的産品外,美國進口的該類商品中既有在華外資企業的出口産品,也有美國各大型服裝製造商對中國企業的分包或加工貿易産品,還有美國大型零售商的大量採購。由此可以看出:

  1)近年來,中國對美國紡織服裝製品出口的大幅度攀昇已不再單純是中國企業對美國的出口,而是包括上述投資國家或地區企業(其中包括美國在華企業)對美國出口的産品,以及美國大型零售商和服裝製造商的採購和外包。

  2)世界紡織服裝製造業的格局已經改變,即該産業已從過去單純由某個國家或地區製作幷出口的傳統生産方式轉變爲跨國生産及出口的方式,而中國則在該跨國生産鏈中扮演了加工製作及出口的角色。因此,如將美國大型服裝製造商的分包及美國在華企業生産幷出口到美國的産品,不論其進口成分所佔比重,均統計爲中國生産及出口的産品顯然不盡合理。這表明,美國有關服裝成衣的原産地規則,即以最後加工縫製地爲原産地的規定在當今世界生産格局已完全改變的情况下已不再適用。

  3)美國紡織服裝業本身所處的兩難境地:一方面不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其服裝製作還必須採取勞動密集型生産方式,决定了美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同時也决定美國必然依賴進口及在國外加工製作服裝。此外,由於美國國內企業生産規模小,而其國內服裝市場龐大,即國內需求超過自我供給能力,也促使美國服裝零售商大量進口或外包生産。因此,美國紡織服裝業在幾重壓力下,急需解决的是如何進一步提昇自身産業的生産能力,降低勞動力成本或採取其他措施提高産業競爭力,而不僅僅祗是限制進口。

  4)美國對進口中國紡織服裝製品的設限,受到損害的不僅是中國相關企業,實際上還有包括美國在華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2004年美國在中國的關聯公司(美國公司控股10%或以上)的收益達到30億美元,而2005年提高到32億美元。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和經濟全球化已使各國之間的經貿聯繫越來越密切。因此,美國對中國出口設限和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傷害的是兩國企業和民衆的利益。

  文章表示,在經濟全球化和跨國生産與經營的今天,有必要探討和重新界定紡織服裝製品及其他各類産品的原産地規則,幷應在這一框架下重新審視和解决各國及地區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