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透視俄美關係:美俄會否陷入新的冷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4 17:26:50  



  美俄間的爭執,加重了美俄的相互猜忌,使得兩國關係趨於緊張。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報告也認為,美俄關係已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美俄雙方的爭執超過了共識,“戰略夥伴關係”的設想似乎並不現實。

  美國對俄戰略的基本旋律
  
  目前的美俄關係似乎和2002年普京和布希會晤並宣佈為戰略夥伴時有著明顯的不同。911恐怖襲擊之後,普金第一個打電話給布希予以慰問,表示對美國反恐的支持,隨後又出人意料地同意美軍深入到傳統上屬於俄羅斯勢力範圍的中亞地區,並在那裏建立反恐軍事基地。普京政府的意圖就是試圖贏得美國的信任,並換取美國在一些問題上的支持。近期美俄雙邊關係的惡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對俄政策所造成的。

  首先來看看俄羅斯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儘管俄羅斯的實力相比前蘇聯有所下降,但美國一直頗為重視俄羅斯的戰略重要性。美國通常依據實力、意識形態和現實利益等多項綜合指標,將其與各國的關係分為朋友、盟友、夥伴、對手、潛在敵手、敵人等6個等級。在美國的全球戰略定位中,俄羅斯始終在“夥伴、競爭對手和潛在敵手”三類之間變換。克林頓時期,俄羅斯一度被視作美國的“戰略夥伴”。布希執政以來,美俄也屢屢強調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但近期關係的發展卻顯然不如人意,成了“非敵非友”的狀態。冷戰結束後,美國將俄國稱作為“轉型中的國家”,而今年美國最新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和《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將俄國和中國、印度列為處於“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其潛在的涵義就是這些國家可能成為朋友,也可能成為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

  有了這樣一個基本的地位,基於歷史積澱下來的“冷戰思維”,並著眼于現實的考量,美國對俄戰略的現實主義色彩十分濃厚,交往與防範的政策兩面性尤為突出。一方面,美國希望通過交往來尋求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另一方面,採取措施防範俄羅斯的崛起可能帶來的巨大挑戰。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國對於俄羅斯的防範之心從來就沒有鬆懈過。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冷戰後,儘管俄羅斯的實力大為下降,已難以和美國相抗衡,但俄軍事力量尤其是戰略核打擊能力不可小視,而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為其重新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近年來俄羅斯政治穩定,經濟恢復迅速,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對外政策領域,俄羅斯努力重振自己的大國地位,注重在國際舞台特別是周邊地區發揮影響力,抗擊西方國家的滲透和擠壓。面對這種狀況,美國採取各種措施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防止俄羅斯重新崛起而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從北約東擴的步伐,到美國深入俄國戰略腹地搞“顏色革命”,再到準備將核武器部署到新加入北約的東歐國家境內,都充分反映了美國的這種戰略意圖。

  美國的對俄政策還帶有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色彩。後冷戰時期,“民主和平論”為西方社會廣為流傳和認可,美國更加強調在在全球推廣民主和民主化對於國家間關係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意識形態進一步強化了地緣政治的考量。美國強調民主的推廣,已不僅僅是用來敲打對方的一種手段。今年年初,布希在“國情咨文”中明確表示,“美國的政策就是尋求並支持任何一個民族和文化內的民主運動和民主制度的成長,其最終目標就是終結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專制暴政。”在他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是自由在全世界的擴展”;“美國命運攸關的利益與我們最根本的信念現已融為一體”。這實際上昭示:推進全球民主化成為布希政府第二任內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布希政府一再抨擊普京政府的國內政策是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開倒車,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明確表示,“願意幫助俄羅斯運用民主程序、代議制程式,並且有一定程度的透明度,而不是逐步走入極權主義的歧途。”

  可以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俄政策交往與防範的基本旋律並沒有明顯的變化。美國對俄政策的兩面性看似自相矛盾,但又是互為支撐的,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只是在具體政策的操作上,需要有精妙的拿捏,否則就會造成兩國關係的震蕩。近期美俄關係陷入低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美俄關係的未來走向
  
  根據形勢的需要,即使布希政府可能會進行策略性的微調,但未來美國對俄政策的基調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首先,美國會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不管俄羅斯反對與否, 美國還會繼續在俄羅斯周邊地區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滲透。除了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外,美國將提供更多支持,推進相關國家民主化的進程。而北約也不會因為俄方的反對而停止東擴的步伐。其次,增加資金投入,繼續推進俄羅斯西方民主化的進程。美國將會聯手其他西方國家,對俄施加壓力,確保2007—2008年俄羅斯議會和總統選舉能夠“在公開的、合乎憲法的和多元化的基礎上進行”。在能源政策方面,美國會聯手歐盟阻止俄羅斯進一步將能源供應作為外交武器的做法。而在俄加入世貿組織問題上,儘管美國表明支持的態度,但可能會提出苛刻的條件,以便更有效地推進俄經濟的自由化,並確保俄全面遵守國際貿易體系的各項規定。

  可以預見,美俄在這些領域的爭執都可能進一步加劇雙邊關係的緊張。不過,筆者認為,雙方最終不太可能出現新的冷戰局面。

  就美國而言,確保俄羅斯的合作對於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十分重要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將是美國對外戰略的首要任務。而恰恰在這些領域,無論是伊朗核危機和朝核問題,還是防止恐怖分子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俄羅斯的立場至為關鍵。在伊拉克重建步履艱難、反恐之路還漫長的情況下,美國尚無暇集中精力來對付俄羅斯。在能源領域,儘管美國批評俄羅斯將能源出口作為外交武器,但俄羅斯的能源優勢無疑也是美國所豔羨的。事實上,近年來美俄之間的能源對話與合作不斷加強,俄對美能源出口顯著增長。在當前油價高漲的情況下,雙方更有必要在能源開採、加工和運輸領域進行更為緊密的合作。畢竟,大國間對抗的風險性很大,成本很高,因此在防範俄羅斯的同時,美國也會觀察俄方的反應,注重一定的度,避免直接挑戰俄羅斯的核心國家利益。很大程度上,美俄關係的發展取決於美國的政策抉擇,但兩國交惡肯定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布希本人也多次強調,美國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時需要俄羅斯的合作。目前美國對俄羅斯的指責聲突然加大,一定程度上是布希政府策略性的做法,目的是緩解國內政治的壓力,並施壓推動俄羅斯在伊朗核問題上贊同美國的立場。

  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民族自豪感和大國情結的國家,俄羅斯不太可能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充當美國的小夥伴。對於這一點,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都心知肚明。另一方面,目前俄羅斯的實力還在恢復階段,並在貿易、投資、技術等方面還有求於西方,而這些是俄羅斯復興所必需的,俄需要發展同美國的關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要美國為首的西方不挑戰俄核心的國家利益,俄羅斯就無意也無力去和美國正面對抗。在捍衛俄羅斯核心利益不受挑戰的前提下,本著務實的態度,展開全方位外交,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未來俄羅斯對外戰略所尋求的基本方向。2006年5月13日,普京總統明確表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俄羅斯都不會回到冷戰時代,並願意同所有西方國家建立關係。人們也有理由相信,即使在2008年普京去職之後,他所採取的“俄式韜光養晦政策”一時也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正是由於美俄雙方的相互需要,就使得雙方都不願撕開臉皮對抗,而是竭力將雙方的分歧和爭執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並盡可能尋求合作。雙方是既鬥爭,也合作,鬥而不破,這是未來兩國關係的基本模式。畢竟,雙方爆發新的冷戰並不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7月號,總第10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