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年的兩岸關係不容樂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7 15:22:25  


馬英九能否走出民進黨設定的兩岸關系論述框框?
  中評社訊╱題:未來一年的兩岸關係不容樂觀 作者:張亞中(台灣),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從選舉看到了兩岸的隱憂

  絕大多數台灣人民沒有想到,二OO六年九月十五日「紅潮圍城」,十月十日「天下圍攻」,反貪腐運動百萬人怒吼並沒有讓民進黨在十二月九日的北高兩市選舉中嚐到挫敗。

  民進黨在台北市雖然沒有贏得市長,但是也得到百分之四十一的選票,超過上一次選舉所得。民進黨在弊案頻傳的高雄市,出人意外的以一千多票贏得市長。表面上,國民兩黨各贏一市、平分秋色,但是了解台灣政情的人大多會同意,以選前民進黨低迷的氣氛看來,國民黨其實是輸了!

  如何解讀這一次的選舉結果?是台灣人民對於貪腐毫不在意?當然不可能!是陳水扁得到了人民的信任投票?好像又不是那麼回事!是綠軍較高的選戰技巧?有部分原因的確如此!是馬英九的領導能力有問題?很多人如此認為!深藏在其中的因素當然並非如此單純。

  選舉的結果顯示,民進黨在貪腐纏身、士氣低落的情形下,基本盤沒有鬆動。有人說:高雄人民對於現有民進黨執政的建設表示滿意;南部的選民認為國民黨的清廉也好不到哪裡去;民進黨各黨派能夠團結一致對外;民進黨的選舉技巧比較好。當然,這些因素都可以看成是連任成功的因素,但是,還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

  馬英九為甚麼沒有召喚出藍軍的支持者?有人認為:馬英九在反貪腐運動中的表現讓人失望;馬英九在特支費的應變能力讓支持者嘆息;北高兩市的市長候選人都過於溫和而沒有戰鬥力。但是,難道沒有更根本的因素嗎?

  選舉的結果,其實顯示的是藍綠兩大板塊都沒有大幅變動,好像與執政好壞、是否貪腐都沒有關係。意識形態的認同已經牢不可破,決定了選舉的結果。即使陳水扁家庭與親信再怎麼貪腐,高雄捷運弊案再怎麼嚴重,也不容易撼動綠營者的支持。在「守住台灣、守住高雄」的口號下,高雄市長選舉變成了「台灣認同」與「愛台灣」的保衛戰。這場選戰正反應出過去與未來台灣所面臨到的問題。

  台灣認同成為
  所有選舉的主軸

  按理來說,選舉是人民對於公共政策的議題表達意見的機會,但是,很遺憾的,這十餘年左右台灣選舉最大的因素,卻是兩岸關係這種非常「高政治」的議題,甚而可以說,近十餘年來台灣的政壇,困擾著人民的就是「國家認同」、「台灣認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這種趨近於意識形態的問題。這些「高政治」的議題,牽涉到人民的情感因素,不是經濟等物質因素所能容易影響。

  兩岸關係雖然只是台灣方面眾多公共政策的一環,但是它影響的層面幾乎是全面的,無論是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社會,無一不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但是很可惜的,影響兩岸關係深遠的大陸政策,在台灣,一開始就不是個公共政策的議題,幾乎缺乏理性的辯論,而是政治領導者的意識形態決定了大陸政策的總體方向。意識形態的背後又牽涉到如何贏得選舉的政治操弄,這使得「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永遠佔據台灣選舉議題的主流地位。

  對於民進黨來說,要獲得政權,就必須在選舉中獲勝;要獲勝,就必須找到對自己絕對有利的社會分歧點。在台灣,打擊傳統國民黨勢力的最有效工具就是運用族群與統獨問題。

  不止是民進黨,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李登輝就是統獨議題的操弄者。希望經由中共的打壓,來建構台灣「我群」與中共「他群」的不同,從而在「我群」累積自己的正當性與權力。

  舉例來講,一九九四年李登輝先生決定推動進入聯合國。李登輝先生何嘗不知,在兩岸關係沒有改善以前,想要進入聯合國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執意要做,理由很簡單:一方面,經由中國大陸的打壓,在台灣內部可以質疑國民黨內外省力量為何也與中國大陸一樣反對進入聯合國,進而指控他們是中共的同路人,削弱他們在台灣政壇的正當性;另一方面,經由中國大陸「他群」的打壓,凝聚台灣人民「我群」的認同,拉開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認同距離。

  絕對不要小看一九九四年參與聯合國的事件,他開啟了兩岸關係新的一頁,也為未來的台灣選舉做了基本的定調。
    
  民進黨掌握了
  「台灣認同」的基本論述
    
  一九九四年以後,國民黨開始不再談「一個中國」;接著的十年,「一個中國」不斷被妖魔化,「新台灣人」成為台灣人集體認同的標準答案。一九九九年李登輝在卸任前提出「特殊國與國」,二OO二年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成為民進黨兩岸關係的論述基礎。

  二OOO年以後,國民黨成了在野黨,他們沒有能力,似乎也沒有意願去挑戰「一邊一國」的論述。同時間,自己也掉進了台灣本土論述的陷阱。國民黨幾乎不去思考,如何在國會中運用自己的多數優勢來建立自己的兩岸關係論述,實踐兩岸關係理念,反而是轉過頭來,懷疑自己是不是偏離了台灣的本土論述。

  民進黨的本土論述是建立「台灣我群」對抗「中國他群」的基礎上,因此,企圖全面與中國改善或深化關係的,都是「不愛台灣」的「他群者」;企圖「反對軍購」者,一定是不愛台灣的中國同路人。國民黨一聽到「不愛台灣」就嚇到了,從來就沒有清楚地辯駁「甚麼叫做愛台灣」。即使是國民黨的主席連戰,在卸任後才敢走訪中國大陸;現任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也不敢說反對那三項吭錢的軍購。

  大概很少人會否定本土,本土意識本來應該是一種愛鄉土的自然展現,是人民自然的感情流露。可是,在台灣,本土是建立在與中國大陸對抗區隔的一種認同,這使得本土,不是個文化問題,更有著高度的政治意涵。

  十餘年來台灣本土論述,有了很大的成果。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最近完成的民調指出,如果中共允許台灣人民自由選擇台灣的前途,認為台灣應該獨立的比例約六成二;如果中共不允許台灣獨立,支持台灣獨立也有五成四。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台獨議題,逐漸不受中共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和二OO五年相較,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增加,二OO五年五成六,二OO六年增加至六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略減一個百分點,約三成四。如果回顧一九九四年的民意調查,認為「是台灣人」的只有三成左右。十餘年前,「是中國人」的比率還有三成,現在連一成都不到了。

  民進黨用「民主、自決」作為「台灣本土論述」的法律實踐基礎,因此認為「台獨」必然是台灣未來前途的一種選項,「正名制憲」只要經過人民公投支持,就可以創造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或者台灣的「新憲法」。

  國民黨掉進民進黨的議題設定
    
  國民黨從來沒有積極地提出更完整的論述來回應或對抗民進黨,反而接受了民進黨所設定的論述。二OO六年二月,國民黨在本土意識立場鮮明的《自由時報》上刊登廣告,重申馬英九此前在《亞洲華爾街日報》所發表文章的立場,再次表示,「台灣的未來有很多可能的選項,不論是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必須由人民決定」。這是國民黨第一次將「台獨」列為該黨的選項,完全忘掉了中華民國憲法的立憲領土範圍,也完全拋棄了國統綱領的自我期許。國民黨其實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論述。

  馬英九身邊的幕僚認為「台獨是可能的選項」將有助於國民黨爭取南部民眾的選票。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同意「台獨可以是選項」的老百姓,在選舉時,是不會支持國民黨的!在論述上,國民黨已經被民進黨打敗了!

  不只政治方面,國民黨在文化上也是一籌莫展。對於民進黨政府將「日據時期」改為「日治時期」沒有意見;對於「中正國際機場」改為「桃園國際機場」也沒有多說甚麼。

  這幾年來,國民黨在台灣前途的論述上幾乎是缺席,在兩岸關係的定位上只是抱著十四年前的「九二共識」不放,但是講的人越來越少,說的聲音也是越來越小。即使泛藍一直是立法院裡面的多數,卻不敢勇敢地推動倒閣,忘記了選舉時與選民的承諾。在兩岸關係的政策上,除了「三通」以外,也提不出其它的方案。更令人不解的,泛藍明明是立法院裡面的多數,卻不能利用立法院的多數來制定有利於兩岸經貿的政策。

  以上就是幾年來台灣政治的外貌。在「台灣本土」論述的籠罩下,民進黨掌握了論述的領導權與詮釋權,國民黨不止無法挑戰這個論述,反而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本土,特別是外省籍、在香港出生的馬英九,更是自我不查覺地流露出不夠本土的「原罪」。北高選舉後,國民黨一些人就公開呼籲馬英九更本土些。

  到目前為止,看不出國民黨會提出甚麼樣的新論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未來二OO八年的總統大選,可能還是一場有關台灣未來選項的「認同」大戰。所不同的,是「維持現狀」與「一邊一國」,而不是所謂的「統獨」對決。無論這場戰役結果如何,「台灣本土認同」或者「台灣主體論述」都是贏家,「統一」不止毫無市場,連候選人是否願意多談「一個中國」都會成問題。

  未來一年還是國家認同問題

  從選舉的角度來看,民進黨由於執政成果太差,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龍尾,經濟不振,社會問題叢生。民進黨為了繼續執政,不得不繼續將「高政治」的認同議題作為二OO七年底立委選舉與二OO八年總統大選的主軸,挑起「國家認同」的老路線問題。

  未來的一年,「正名制憲」、「第二共和」、「修憲」都是民進黨有可能採行的動作。中國大陸自然無法接受台灣這樣的走向,但是,除了文字譴責外,又能做些甚麼?

    陳水扁為了最後的政治掙扎,他必將堅持深綠立場,並把持二OO八年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的人選與路線。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必須首先通過黨內初選,因此,不敢在兩岸關係上得罪基本教義派的選民。這將使得未來的一年,民進黨方面不可能有甚麼改善兩岸關係的具體政策。

  北高選後,謝長廷已取得與蘇貞昌不分軒輊的地位。蘇謝兩人若對爭取二OO八年候選人,展開有我無你的對決,必將出現讓陳水扁操縱的空間;屆時,無論何人出線,皆不易在論述及路線上擺脫陳水扁的牽制。

  當然,反過來說,倘若蘇謝兩人能夠取得協議,陳水扁即失去挾持的憑藉,蘇謝在有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及路線上都有別於陳水扁,蘇謝如果聯手,將可在兩岸關係上取得較大的空間與自由。特別是,當他們成為候選人時,會否大膽地提出主張,以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

  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及「和解共生」,蘇貞昌對於兩岸關係的「蘇修路線」都有助於化解兩岸的僵局。問題在於,蘇謝兩人必須協同步調,共同面對陳水扁;如若不然,倘有人想藉陳水扁為奧援,則二人皆不易為民進黨另立新幟。

  未來一年的兩岸關係大概不太會有突破的機會,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例如台灣方面正在考慮的大陸觀光客來台、若干晶圓廠低階製程登陸設廠等,決策過程都會儘量放緩。未來一年,民進黨要決定誰是二OO八年的總統候選人,民進黨內部將進行一場權力大戰;國民黨的馬英九也要專職與他並不熟稔的黨部進行磨合,為了參與總統,勤跑基層,馬英九大概也無暇於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

  正如同先前所提的,未來一年民進黨與國民黨兩黨將進行內部的權力鬥爭與盤整,如果沒有其它特殊的變化,台灣在面對兩岸關係時,「本土認同」或「台灣主體」仍然是台灣未來一年的主流論述框架。這個框架不止不利於台灣,因為它將阻礙台灣西進大陸的機會;也不利於中國大陸,因為台灣本土認同的強化,更在心理上拉遠了與中國大陸的距離。

  從過去的發展來看,我們對於未來一年的兩岸關係並不樂觀:但是從人民期望繁榮與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內部應該有些潛藏的力量,迫使兩岸關係往進步的方向發展。新的一年,總是要有些新的期待,希望兩岸關係一切走好!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月號,總第109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