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團結也好、分途也罷,交付選民裁決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1 09:02:17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北高市長選舉登記截止,複雜萬端的政局紛擾牽動下,竟形成藍、綠內外交相攻的局面。被視為泛藍和泛綠一員的親民黨和台聯,決意獨立參選,甚至因此藍藍互嗆,綠綠互鬥。從民主政治的角度觀察,這是各獨立政黨的政治抉擇,很難要求大藍大綠禮讓,更難強求小藍小綠退讓,至於選舉後果也得各自承擔。 

  以泛藍國親二黨而言,這樣的分裂局面非始於一朝一日,打從二○○○年大選迄今六年,相同的問題無一日不困擾泛藍支持群眾,不團結就得嘗敗選的苦果,六年教訓,夠長夠深了,泛藍的政治領袖,都看得到事態可能的發展,但不是無力處理,就是不甘接受政治現實,結果就是每一次都知道問題在那裡,每一次也都無從避免問題的爆發。 

  社論說,台北市長選舉,從年初開始就是國親二黨念茲在茲的議題。親民黨透過各種管道,傳達宋楚瑜以此役為“封刀之作”,要求國民黨於中常會決議經過初選產生的候選人郝龍斌另有重用,宋楚瑜則承諾二○○八專心做個抬轎人。 

  這樣的要求,看似以大換小,實則不然。第一,郝龍斌從年初以來的各種民調,都顯示他是民意支持度最高的人選;第二,國民黨初選制度行之有年,不若親民黨推出人選,既無初選亦無討論,黨主席決定參選就要參選,沒有制度的親民黨要求國民黨毀棄其制度,難謂合理;第三,政黨間合作模式可以很多,宋楚瑜可能習慣密室協商,馬宋二人講定了就算,但時代終究不一樣了,既要參選,就要公平競爭,不能因為政治輩分高或身為黨主席,就可以免於遊戲規則之外。民調當然是一個處理方法,從年初迄今,郝龍斌即使經過連串政治風波巨幅下滑,都還是遠遠超過宋楚瑜,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要求郝龍斌禮讓。 

  同樣的,大不能讓小,小又何嘗必須讓大?親民黨在政治局勢下壓縮,終究還是一個擁有廿幾席立委的政黨,不論未來發展如何,一個獨立政黨決定要參選任何公職,都沒有道理非要小黨退讓。宋楚瑜是政壇老將,從二○○○年獨立參選“總統”以來,藍營成敗罪責何在,他是點滴在心頭,台北市長選舉是封刀之作,也可能是他政治生涯的句點,任何政治抉擇和政治風險,應該了然於胸,沒有人可以為他決定。馬英九勸不了他,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或與宋交好的王金平也不可能要求他退選。 

  社論說,親民黨面對老大哥國民黨的處境維艱,台聯面對民進黨,處境更難,尤其是在民進黨受到陳水扁一家連串弊案疑雲的衝擊下,以鞏固基本盤為選戰主要策略,搶食的必然是台聯經營的深綠版塊,台聯若不在困境中突圍,只會加速萎縮。親民黨參選,在單一選舉中,還可能對國民黨造成致命的影響,台聯卻不然,台北市長選舉固不待言,即使在高雄市,台聯羅志明投入市長選戰,對民進黨衝擊遠比親民黨宋楚瑜參選台北市長要小得多,這使得台聯與民進黨談判籌碼益顯薄弱。 

  台聯原意是支持現任代市長葉菊蘭,並將炮口對準民進黨內的新潮流系,台聯此舉形同介入民進黨內派系鬥爭,何況民進黨同樣是經過初選制度產生了候選人,若因外黨施壓而改變提名人選,黨內又如何可能擺平?走過初選風暴,此時此刻,民進黨和台聯在北高二市選舉中,各走各的路,已經是無可挽回的局面。 

  選舉就是這樣,政黨和政治人物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一切交由選民做最後仲裁。不論是因為意氣,或者是政治現實,分別投入選舉既已成事實,藍綠四黨也沒什麼可以相互怨尤,彼此痛罵誰該負分裂、敗選之責,都已無意義,甚至只會加深選民的反感。如果各政黨和參選的政治人物,竟然認為口水互罵也是一種有利的選舉策略,策略操作後的正反效應,同樣只能自己承擔。 

  社論指出,北高二市選舉最後一個半月,這場地方選舉,確有可能牽動藍綠政黨版圖的再萎縮或再擴大,更直接地影響明年底立委選舉和二○○八的總統大選,團結是藍綠陣營的主觀期待,分途則是藍綠陣營必須面對的現實,選民在考量投票意向時,不論是選人或選黨,都直接決定未來的政局走向,如果這是台灣的共業,那就全民一起承擔吧。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