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鈞:施明德影響力不可高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4 18:04:44  


陳毓鈞:施明德的浪漫主義觀加上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係倒扁運動能夠迅速匯集人氣,但也是最終大業難成的主因之一。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作者 陳毓鈞)台灣倒扁運動對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內部政治發展的影響力,個人有些看法,論述如下:

  第一,陳水扁無賴、欺騙而走險的性格,若不是美國的警告和壓力,他必然會進行法理台獨的憲改動作的,即使不見得會成功,但他擬在過程中挑起兩岸緊張,坐收政治漁利,鞏固自己的台獨基本盤。實際上,倒扁運動對陳水扁的修憲意圖是沒有多少壓力的。美國為何要看管陳水扁很緊?主因在於中美兩國已具有預防台海因台獨而出現戰爭危機之共識,也就是說,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愈來愈多,愈來愈大,雙方都認為必須扮演全球利害與共的負責任大國之角色。

  第二,倒扁運動不是全島性運動,在媒體有些誇張式和自我反射式的報導下,使得參與民眾的結構本質沒有正確地展現出來。事實上,一百五十萬人或一百萬人都是宣傳行銷的口號,四、五十萬人應該是比較客觀的數字。不過、參與民眾絕大多數以城市化比較深的台北市、台北縣為主,其選民結構又以泛藍色彩較廣較多,雖然披上紅衫,又說不要政治力介入,但實際上,倒扁群眾和泛藍選民的重疊性是很高的。

  第三,施明德的浪漫主義觀加上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係倒扁運動能夠迅速匯集人氣,但也是最終大業難成的主因之一。又行動總部將倒扁運動廣告化的過度包裝行銷之作法,使運動喪失原本該有的純樸、真實、率真的理想性格,群眾被工具化的現象出現。還有,施明德一開始就宣稱“不是扁下台就是我亡”,將自己和阿扁形成個人對立面,而一副殉道者的形象,卻也將他自己和運動失去彈性迴旋空間。倒扁運動期間,施明德也沒忘情政治,雖然他一再宣示拒絕政治力介入。施又呼籲李登輝等政治人物出面協商使扁下台,他偏好內閣制的發言,他批馬迎宋又和王金平互動,在在令其高舉道德理想本質的倒扁運動蒙上陰影,受到傷害。

  第四,台灣是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尤其二十年來在台獨意識形態挑動之下,已變成一個感性大於理性的政治掛帥“國度”。因之,任何社會群眾運動,都會受到政治力的滲透、打壓、利用,倒扁運動期間發生的種種現象已說明此一事實。倒扁運動雖以阿扁下台為目標,但也指出反貪腐的重要性。然令人遺憾,行動總部只以倒扁手勢和口號為主,並進行高潮性的肢體動作,至於對反貪腐的教育啟發,以及重建公民道德價值的論述卻十分貧乏,口號大於實質。

  第五,倒扁運動對台灣的現實政治以及未來政治與社會發展到底會有何影響?個人認為不會太顯著,甚至可能是曇花一現。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對威權時代的台灣政治發展、社會意識及對外關係,具有深刻和重大歷史影響,這恐怕是以對陳水扁及其家庭成員的作為嚴重不滿的民怨為基礎的倒扁運動無法比擬的。有人將倒扁運動喻為“人民革命”、“新民主運動”、“新公民運動”、“社會價值重建運動”等等,我想這都未免言過其實,反映了主事者和部分媒體的主觀意願而已。

  台灣未來民主的發展能否逐步改善從“非典民主”,走進“典型民主”,關鍵仍在選舉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完善進步,經由選民投票決定“國家”大事,建立起超然獨立的司法機構,以及社會道德公義價值更具現代性的展現,才是真正民主的正途。)作者 陳毓鈞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美國研究所所長兼大陸研究所教授)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