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扁十字路口:最須防被利用作為政爭的工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1 11:45:37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資深台灣問題評論員林修祺的評論文章說,倒扁總部最須提防的,是倒扁運動被各黨各派利用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如今運動已走到面臨質變的十字路口,若不盡快反省、檢討和汲取教訓,這場耗費社會資源超過台灣以往任何社會運動的群眾運動,與其取得的成效將不成比例。

  施明德領軍的倒扁運動,從“一人一百元”募款起,經過九九靜坐、圍城之戰、環島遊行、天下圍攻等四大戰役後,已呈疲態及衰退跡象,倒扁運動何去何從備受關注。台灣一項民調顯示,五成四受訪者認為,倒扁運動宜見好就收,如今應該落幕,但表示應堅持到底的比例不降反升,由九月初的二成五增至三成二。倒扁總部呼籲紅師回家休息,活動暫時降溫,將決戰點定於本月底,待“國務機要費案”調查結果出來後,再發動紅衫軍上街抗爭。

個人英雄主義膨脹

  文章說,過百萬人的反貪倒扁運動,無論能否迫使陳水扁下台,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意義,它已成為挽救台灣民主沉淪的新公民運動,其後續迴盪影響將是深遠的。迄今為止,雖然倒扁成效不大,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但已動搖了陳水扁政權,民進黨的政治結構亦受衝擊而鬆動。偉大群眾運動有如“泥石流”,缺失和挫敗無可避免,重要的是須及時反省和檢討,從中汲取教訓,修正錯誤的路線和策略。倒扁總部最近表示會做全盤檢討,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總部核心成員參考:

  一、偉大的民眾抗爭運動,需要英雄型的領袖,但不可搞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倒扁運動一開始就犯了這個錯誤,太過迷信和突出施明德的個人作用,令施明德的個人英雄主義過分膨脹,一開始就把這場運動“施明德化”,定位為他與阿扁的“一場武士決鬥”,即“施扁決鬥”,沒有退場機制,“不是阿扁倒就是我倒”,誓言阿扁不下台,絕不結束抗爭,還壯言寫下遺書,隨時做好殉道準備。施這個定調不僅綁死自己,而且令人對倒扁群眾運動的本質和意義產生誤解。

  施明德可能高估了自己“不要命”的勇氣,低估了阿扁“不要臉”的能耐,才把話說絕,不留一點餘地。然而作為“百萬紅師”總指揮,要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權威,若說得爽做不到,不僅施下不了台,倒扁運動也下不了台。問題是如今阿扁已擺明“亡台也不下台”,護扁人嘲笑施沒有種,以殉道悲情騙紅衫軍進場,現在又丟下紅衫軍入醫院保命,而紅衫軍也有人怨責施沒有拚死決鬥的膽量,這就不僅令施的誠信和形象受損,而且挫傷了倒扁運動的士氣,若紅潮就這樣消退,更是難看的收場。

理論貧乏底氣不足

  偉大的人民運動需要理論,但不是學院式的學理,而是廣大民眾易於掌握的精闢論述。倒扁運動的發起人在這方面準備不足,發動後領導層亦不夠重視。曾任副總指揮及決策發言人的賀德芬教授指出,這個運動“多創意、少論述”未能形成“國民公議”。誠然,這個大規模群眾運動與理論貧乏是不相稱的,其爆發力驚人乃因台灣整個政治結構的危機,陳水扁政權貪腐弊案的催化,以及倒扁總部極具創意的動員;但沒有在廣場提出論述和主張,運動底氣不足,難以持久發展。

  文章指出,倒扁總部未能把大眾政治文化與精英政治文化協調配合,互為作用。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英政治,偏重本子理論和“合法性”,削弱和限制了庶民政治力量的展現;而庶民政治只要簡單口號和訴求,亦不利運動的深化和升華,唯有理論用簡明易懂的方法掌握了廣大群眾,才能持續產生運動積極性和巨大能量。例如提出“大盜之行,天下圍攻”的口號,對陳水扁“大盜之行”的論述和批判,不應只局限於盜財貪腐,更須針對其盜竊“中華民國”,推行禍台殃民的路線和政策,從制度和結構層面上挖根清源,提出符合台灣人民根本利益的改革主張。

領導軟弱抵抗權落空

  三、台灣這次規模空前的群眾抗爭運動,是由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發起和領導的,投入運動的中產階級人士亦頗多。中產階級有理性,有論述,講究抗爭藝術和策略,但有軟弱性、有頭巾氣,有太多顧慮而自我設限。他們視“合法性”等同正當性,只強調“自制與秩序”,而令人民抵抗權落空,也就是局限於形式和程序,當局批准什麼就做什麼,不敢用犧牲、抗命、坐牢來彰顯現行制度、法律及當權者的不正義。

  台灣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仍未覺悟,“合法性”不等於正當性,人民抵抗權不等於革命。當陳水扁挾持了“憲法”、法律及檢調司法機關,摧毀了法治的規範和基礎,卻將倒扁運動嚴限在“集會遊行法”之中,顯然不符合民主法治的終極正義。連民進黨立委洪奇昌也承認,如今的問題已超過“集遊法”的層次,已經成為“抵抗權”的問題。而施明德卻不斷指摘馬市長不批准或撤銷集會場地。馬英九不批場地不等於會下令鎮壓,他知道問題已到了“法後之法”及“自然法”的最高層次。最大“違憲”違法者陳水扁若藉“集遊法”鎮壓群眾更無正當性,其動武之時,就是他滅亡之日。

要提防被各黨派利用

  四、自發的群眾運動拖久了不僅師老兵疲,而且會被不同的政治勢力利用,出現不同程度的內哄和危機。倒扁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層都是綠營或偏綠人士,而參與的民眾則大部分是泛藍或偏藍的,這種“頭綠身藍”結構,令運動一開始就產生路線與策略之爭。最先構想和發起運動的綠色人士認為,若施明德只在綠營內部帶頭倒扁,將使他變成綠營反扁人士的精神領袖,既可避免藍綠對決,亦使倒扁威力更大,成功機率更高,因而主張只讓綠營人士參與,走“打著綠旗反綠旗”的路線,他們諷刺宋楚瑜“趕都趕不走”,指他利用倒扁運動競選台北市長。但施明德深知,若不讓泛藍民眾參與則勢孤力弱,不能形成超越藍綠、族群、階級、世代與地域的新公民運動。

  民進黨扁政府對倒扁運動既打壓又分化,說藍營人士只會利用施明德而不會支持他,又指施明德與其他政黨合縱連橫,將嚴厲挑戰馬英九的泛藍共主地位。李登輝和台聯黨亦圖利用施明德及倒扁運動,成為朝野協商的主導者,藍營也有人擔心,施明德和倒扁總部的人在強調台灣主體、維持本土政權的立場上與民進黨是一致的,要提防他們把藍營蓄意染紅,成為綠營凝聚的因素和再起的動力。

  文章總結,可見,倒扁總部最須提防的,不是紅衫軍出現焦躁可能挑戰“集遊法”,而是倒扁運動被各黨各派利用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如今運動已走到面臨質變的十字路口,若施明德及其他決策者不盡快反省、檢討和汲取教訓,這場耗費社會資源超過台灣以往任何社會運動的群眾運動,與其取得的成效將不成比例。   


    相關專題: 施明德倒扁 來自深綠的最大呐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