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還有多少“最美野長城”被毀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6 11:24:00


  位於遼寧綏中小河口的一段長城近日備受關注。有網友將一組修繕後的長城圖片發至網上,照片中,城墻與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墻垛與野性風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有網友直呼:“這種修葺還不如不修,簡直比破壞還可怕。”

  針對網友的質疑,當地文物保護部門負責人回應稱,修繕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審批,方案的設計、批複、工程驗收等程序合法。但其也承認“確實修得不好看”。

  據稱,此長城有700年的歷史,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其原貌不僅野性、原汁原味,且城樓的門窗雕刻著精美花紋,城墻與台堡渾然一體,有“最美野長城”之譽,也有“第三八達嶺”之美稱。

  原本透著滄桑古樸歷史風貌的古長城硬被修成怪胎般的“路”,本是修複長城最終卻淪為“自毀長城”,倘若不是有修葺前後的照片為證,說來真令人難以置信。有關方面還稱這是采用了“專家制定的唯一方案”,且經過了層層審批。看來程序無瑕,合法合規,只是一般性的“工作失誤”了。但真的就這麼簡單?

  國務院頒布的《長城保護條例》10年前就已實施,其中有條基本原則,即“不改變原狀”。而修繕後的長城,顯然與原貌相去甚遠,不僅破壞了歷史風貌,而且據網友曝料,其施工手法粗糙,施工的規範性亦大可懷疑。既如此,就不能僅由當事者自話自說,而應有第三方或更高層面的監督,徹查事件真相。尤其要查清“專家”是否真的名副其實,施工方是否真的具備文物修複資質,審批及施工流程又是否完全無懈可擊。

  有著700年歷史的文物,若在某些國家,可能會被奉至“國寶”。即使按國內的文物保護水准,評為“國家級”文保,稱“國寶”也不為過,卻如此輕易被“毀容”,究其根源,有行家稱是因長城修複缺乏統一標准,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在於,類似文物古跡,在我們這樣歷史悠久的國度并不鮮見,有些地方甚至俯拾即是,因而并沒幾個人把它當回事,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那就是一堆殘磚斷石的破墻而已。即便有些人或許知道是文物,應受保護,但究竟該如何保護卻所知寥寥。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