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謹防環境治理走入“搶救模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0 23:18:19


  雲南大理本月對洱海景區開啓“搶救模式”,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內的餐飲客棧服務業一律暫停營業。整治期限自4月1日起至大理市環湖截污工程投入使用為止。這一紙通令,讓許多游客不得不改變了計劃行程。

  我身邊有不少同事到過洱海,得知這個消息反應不一:多年前去過那裡的,感到吃驚,因為他們的記憶還停留在洱海的碧波蕩漾、生態宜人;近幾年去過那裡的,則感到欣慰:“早該整治了!”這兩種聲音,在報道中都有印證:曾經山清水秀的洱海景區,近年來由於過度開發、無序建設、污染加劇,導致沿岸景觀遭到破壞、水體富營養化、島上居民飲水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不得已之下,當地政府才采取了停業整治等舉措對洱海開展“搶救”。

  一條河、一個湖、一片地,若非環境到了等不得、拖不起、用常規手段無法治理的地步,斷不會輕易采用“搶救模式”。原因無他,這樣做代價往往太大。尤其像洱海這樣的知名景區,本來就靠招徠游客發展經濟,所有餐飲客棧服務業一律停業,不僅景區經濟有損失,形象也會受影響。當然,有人可能會往好處說這是“刮骨療毒”,但問題是,這樣做“毒”是療了,可“骨”也傷了,充其量只能算下策。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先污染後治理”一直是許多地方在發展和建設中采用的路徑選擇。先污染後治理,意味著要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償還所有舊債,其難度和代價不言而喻。有報道說,國內有的地方開展重點河湖水體治理,投入已達上百億元、時間跨越十多年,但直到現在仍難言成功。我采訪過的一位環保專家介紹,有些污染嚴重的化工廠搬遷後,光是對原廠區土壤展開修複,動輒就需要上億元甚至數億、數十億元。專家反問道:“不知這些企業為社會創造的所有效益加起來,能不能趕上所造成的環境損失?”這樣的賬,確實應該算一算,而且要盡早算、算明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